时间的刻度常常会因其记载的重大事件而别具意义。
21年,是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却见证了一场学术会议与一城心血管人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升的脚步。110年,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却镌刻了一家医院一代代医者用仁心妙术铸就百年老院的绝代芳华。
2022年,是天一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历经两个十年的轮回,迈向三十而立的一轮新开始。
2022年,宁波市第一医院这座百年老院即将迎来110年的里程,这是践履百年仁心妙术之志的一次注脚。
21年岁月如歌,110年征途漫漫。
2022年6月3-5日,“第二十一届天一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四届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大会2022年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会员会年会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脉介入学组会议(宁波站)宁波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会议”(下文简称“天一会”)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于浙江宁波隆重举办。
会议召开前夕,大会主席、宁波市第一医院陈晓敏教授在与严道医声网的专访中阐述了第二十一届天一会站在两个历史时刻的交汇点上,将会如何从心血管病发展大趋势出发,以前瞻性目光,打造出一场更具活力与生命力的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01
更广、更深、更全面,内容达历届之最
“本届大会内容非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历届以来最全面的一届,涵盖了心血管领域几乎所有的亚专业和诊疗技术,包括心血管病上下游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管理。”
新技术不断推动着心血管病的诊疗蓬勃发展,心血管医生对更好、更新、更有效诊疗方式的探索和向往也从未止步,更投射在他们工作交流与自我提升的方方面面;而整整二十一年的办会历程,让天一会磨砺并沉淀出开办一场满足更多心血管病医生探索未知、开拓新知的大会能力与底气。
由此,第二十一届天一会迎来了新的发展格局,体现在会议内容和形式上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 前沿与基础荟萃,群贤毕至共襄学术盛宴
由于疫情原因,本届天一会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召开,这就意味着大会突破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邀请更多知名专家或心血管病医师云端参会,带来更深刻、更实用、更前沿的专业知识、临床技巧和学术热点。届时,大会名誉主席葛均波院士、王建安教授等国内心血管病诊疗领域不同亚专业的顶级专家都将于云端助阵,或为大会做开场致辞,或参与到大会不同学术环节中,用个人的所学所得切实为大会学术内容增光添彩。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在广邀全国知名心血管专家参会的基础上,大会在学术日程设计上更进一步,从指南、专家共识、专家建议到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的解读,从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上游危险因素的预防和干预,到患者预后的康复与管理等心血管事件最下游事件的控制……
通过多频道同步直播的形式,大会针对疾病诊疗的全链条开设了结构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抗栓、PCI、血脂、心律失常、心脏康复等十多个分论坛;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学术热点难点,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到康复,在学术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尽量覆盖领域内所有亚专科与技术。
● 推动心血管疾病的整体防控体系建设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对心血管疾病诊疗的观点也在不断更新中。陈晓敏教授指出,“当前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新技术、新疗法、新指南的推广应用和临床经验的分享,而是要更加关注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心脏康复中心、瓣膜病介入中心和泛血管中心等学科中心建设,旨在通过学科中心建设实现多学科诊疗、病种细分、效率提升和学科发展模式的持续改进。最终,建设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优化“以疾病救治为核心”的流程和资源,实现救治效果和效率的改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学科中心的建设虽然秉承着一定的规章制度,但落地到不同医院、不同地区,总会结合当地心血管病诊疗习惯形成不同的的特点。同时,国家近两年正在大力推广关于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和提升工程(CDQI)的建设。
“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是宁波市首批国家认证胸痛中心,也是集齐心衰中心、房颤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等国内各种心血管领域认证的心脏中心,我们也一直在做一些介绍和经验分享。”因此本届大会上,组委会将会安排不同先进中心分享各自的建设经验与特点,以期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助力实现全国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均质化,多维度提升临床医生对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控能力,全面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
● 引入新技术
手术直播演示向来是学术会议的重头戏,代表了心血管医生最切实的学习需求。毋庸置疑,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经导管微创介入是当前心血管内科医生最需要掌握和精进的技能,手术直播的形式则是直观分享和展现两类技术操作技巧和最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聚焦新器械、新术式与新理念的应用,大会准备了多台手术病例直播,包括TAVR、二尖瓣的缘对缘修复、复杂PCI手术等,希望能通过实时转播真实体现宁波乃至浙江省不同心血管病医院各自独到的经验与特点,引入或推广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诊疗各类新器械、新理念的应用。
● 多会合办,打造多学科学术盛宴
“第二十一届天一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四届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大会2022年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会员会年会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脉介入学组会议(宁波站)宁波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会议”——长长一串大会名称就能看到天一会背后多个专业学会、学组的支持。
陈晓敏教授介绍,由于疫情原因许多学会或学组的学术活动大多都受到了限制,而不同会议错开时间段召开往往会分散参会医生精力,造成资源分散。作为天一会主席、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会员会主任委员,同时也是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脉介入学组组长,陈晓敏教授遂向不同学会、学组提出建议,希望借助天一会及不同委员会、学组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共同办会,以形成合力,提升办会效率。
此外,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学科合作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陈晓敏教授还联合了宁波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麻醉科医生、护理医师开设相关论坛,促进多学科交流。
02
21岁与110岁交汇,焕发学术新活力
时光记忆像一本厚重的书,书页间记载着一场会议的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发展变化;一代代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宁波儿女,用工作中的点滴,记录着一座医院近110年来的星日流转。
“二十一年来,天一会伴随并见证了宁波市心血管事业的蓬勃发展。”
“2022年,我们将启动方桥院区,新院区顶级的硬件设施将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平台。”
”展望明天,我们即将迎来医院建院110周年,在医院的历史上我们心内科将继续把品牌学科传承下去。”
厚植沃土,萃就精华。一场学术会议历经二十一载时光依旧熠熠生辉,说明了会议一直在不断向下深深扎根,向上积蓄力量。陈晓敏教授认为,二十一年来,天一会扎根宁波沃土,一直在为宁波本土乃至浙东地区心血管病医生,尤其是宁波及浙江基层医务工作者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促进宁波地区各兄弟医院共同合作,互相提供技术支持。在时光的雕刻下,天一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成为了有着区域性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得到了全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并逐渐发展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心血管病专家共同交流,互帮互助的平台。
本固枝荣,根深叶茂 ,好的事物总是相互成就的。
作为天一会的发源地,明年即将是宁波市第一医院建院110周年。110年栉风沐雨,110年筚路蓝缕,宁波市第一医院也在过往百年的发展历史上迎来了崭新篇章,随着医院方桥院区的开启,届时医院床位可达3600张,可以接纳更多患者,造福一方患者。而在心血管病领域,作为区域内开展技术最全面、诊疗规模最大的心脏中心,宁波市第一医院也将继续引领区域内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开展,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结构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亚专科,在这些亚专科中陈晓敏教授将带领团队不断开展各方面新研究、应用各类新技术、传播各种新理念。
“这些技术我们学科都在持续探索和开展当中,应该会取得很好的结果。”
站在天一会新十年的起点,宁波市第一医院110年交汇的历史节点上,陈晓敏教授也对大会未来发展的充满信心:
以“引进、创新、合作、发展”为宗旨,天一会将始终坚持立足本土,为宁波市心血管病医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诊疗技术,同时不断吸引全国同仁都在此平台上共同交流,扩大会议影响力,焕发学术新活力,进而让会议进一步走出国门,让宁波市心血管医生与世界同频共振。
03
立青春之志,谱写宁波心血管事业新未来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美好蓝图已绘就,砥砺奋进正当时。无论哪个领域,青年人永远都是肩扛学术大任,推动领域发展的中流砥柱,天一会能做的就是,为青年医师提供承载梦想的广阔舞台。
“对青年医师来说,如果只会看病、做手术,而在学术上不会总结和讨论,那么你是走不出去的,国内许多专家就是通过会议平台的锻炼和交流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的。”
采访最后,陈晓敏教授对线上线下观会或参会青年医生提出了建议,他指出,对于广大青年医师来说,大会更重要的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提升学术能力的机会,而各位青年医师要做的是去讲课、去讨论、去分享、去汲取营养,通过大会这一平台,锻炼自我、提升自我。
“年轻人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的不懈动力。我希望年轻人能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用青春谱写宁波心血管病事业新未来。”
专家简介
陈晓敏
宁波市第一医院
宁波市第一医院首席专家,心脏中心主任,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宁波市杰出人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A类专家;宁波市卫生名医;首批宁波市医疗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宁波医疗卫生双优人才奖;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国家认证胸痛中心担任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心血管介入培训基地负责人兼导师;美国心脏病学院资深会员(FACC);浙江省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层单位负责人;浙江省首批区域专病中心心血管病学带头人;第一批宁波市省市共建心血管病学科重点学科带头人。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心血管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浙江省心血管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常务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委;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
宁波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硕士点负责人兼导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宁波医院站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