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轻化,心血管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第十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2)举办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各自宝贵的临床经验,共话冠心病精准介入治疗与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未来,共同提高心血管救治与防治整体水平。
作为一直致力于推动心血管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技术持续发展的行业引领者,飞利浦聚焦冠心病和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技术及解决方案,在会议中的频频“亮相”,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血管内超声,独家技术助力冠脉精准治疗
▼▼▼
目前检验冠心病的主要手段是冠脉造影,但该技术只能对血管内血流情况进行成像,且容易受造影角度的影响,无法对血管壁上的斑块发展情况进行判断。
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诞生于20世纪末,它可以发现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早期病变。作为冠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冠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支架选择和效果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精准化PCI时代浪潮下,IVUS被誉为PCI医生的“第三只眼睛”。
2022年5月27日,OCC 2022血管内超声技术指导冠脉介入精准治疗专题会成功召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在开场致辞时表示:“IVUS对于越复杂的病变,腔内影像技术的指导价值就越大。”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结合一系列IVUS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介绍了其临床应用价值。他再次肯定了IVUS对于PCI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丰富的证据,结合新的融合影像技术、深度的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可以克服既往血管内超声的局限,有利于其更好发展。
电子相控阵IVUS的特点和使用经验分享
根据血管内超声导管头端组成探测晶体的不同,IVUS又分为机械旋转式和相控阵式。早在 1990 年 Circulation 上即发表了电子相控阵IVUS 的文章。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董勇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会议上对《相控阵IVUS的特点和使用经验》做了一个分享。
相控阵式IVUS导管头端由64个数字换能器排列而成,避免机械式导管单晶体旋转成像带来的导丝伪影;导管与导丝同轴,使用前无需冲水、即插即用。
比起机械式导管,相控阵 IVUS 更是拥有较好的穿透性能,视野范围可达 20mm ,能看到闭塞血管的完整轮廓,可有效指导齐口病变处的导丝入路。同时,IVUS 换能器(探头)到导管头端距离短,对于 CTO 病变,可有效控制血肿大小。
彩色血流(ChromaFlo)与虚拟组织学(VH)的临床应用
专题会上,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徐亚伟教授提出,一个好的技术一定是能够不断迭代,变得更容易使用,成为人人可享的技术。影像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应用难度逐步降低,智能程度一步步提高的过程。
随着腔内影像诊疗技术的普及推广,相控阵 IVUS 的 VH(虚拟组织学)和彩色血流(ChromaFlo)技术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也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引起广泛的探讨。
湘雅三医院曹宇教授结合临床中遇到的真实病例,分享了《彩色血流影像超声ChromaFlo的临床应用》。
曹宇教授最后总结道:ChromaFlow模式能够结合灰阶IVUS和血流情况,在灰阶IVUS基础上能进一步准确确认管腔大小,支架是否存在贴壁不良,真假管腔,夹层,以及在不造影的情况下判断术后血管血流情况。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尹达教授分享的课题是《虚拟组织学超声影像在易损斑块中的应用》。
尹达教授指出传统的灰阶IVUS是指导优化PCI治疗最常用的手段,而虚拟组织学IVUS(VH-IVUS)通过计算组织对于声波吸收和反射的频率和振幅,可以通过不同颜色显示钙化、纤维以及脂质成分。
此外,VH-IVUS还被用于评价药物治疗效果,有研究观察VH-IVUS在强化降脂治疗中的价值,结果发现获益不仅在血脂水平的降低,还能够使不稳定斑块趋于稳定,为强化降脂治疗进一步增加了循证医学证据。
飞利浦相控阵IVUS独家的彩色血流(ChromaFlo)和虚拟组织学(VH)技术,一方面能够帮助临床更好判断支架贴壁等情况,另一方面利用超声频谱的方法来界定组织学的成分,进行易损斑块的探索追踪,为临床科研方面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多源影像融合,提高结构性心脏病手术信心和效率
▼▼▼
近年来,我国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经历了蓬勃发展,成为继冠脉介入治疗之后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一大热门。心脏介入影像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融合,让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获得如同外科开放手术一般的直观视野。让过去一些被外科手术“拒之门外”的患者也因此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在本次OCC大会结构性心脏病论坛三尖瓣专场,介入专家们也围绕TEER手术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其中,来自香港亚洲心脏中心林逸贤教授分享了《TEER技术在三尖瓣反流患者中应用:操作技巧及影像指引》。他特别提到:“相当一部分三尖瓣反流患者在普通心脏超声下无法获得清晰直观的图像,给术前评估、术中指导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使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三尖瓣解剖结构进行评估是必要环节。对于这类患者,飞利浦心血管超声MultiVue(多平面切割)模式通过三维指导二维定位,可以更好地实现解剖评估和术中指导。”
快速定位,准确指导
对于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术前应用心血管超声及CT进行精准化评估是手术制胜前提。
飞利浦EPIQ CVx 旗舰AI心血管专用超声系统传输效率更高,图像更为细腻,结合强大的天玑平台处理可以实现高灰阶和彩色容积帧频显示;MultiVue(多平面切割)技术可以实现介入术中实时一键裁剪3D图像,帮助术者对准导管在心腔结构内的解剖位置,精准获得结构剖面,指导装置尺寸选择。
心脏介入实时导航:所见即所得
飞利浦推出的EchoNavigator 第三代心脏介入实时导航可以让医生在手术时既能看到X线图像提供的介入器械位置信息,又能同时看到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图像提供的瓣膜等软组织的解剖信息,通过智能融合让复杂的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获得如同外科开放手术一般的直观视野。此外,EchoNavigator可以做到融合超声图像自动跟随C臂旋转,真正实现两种图像的实时融合。
包括飞利浦EPIQ CVx 旗舰AI心血管专用超声系统和EchoNavigator 第三代心脏介入实时导航在内,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TAVR、TEER、LAAO等手术,飞利浦提供了围绕术前、术中、术后应对各个学科各环节的一整套结构性心脏病解决方案。通过多源影像精准融合,提升术者信心和手术效率。
打通心血管疾病诊疗链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
从光谱成像皓克 Spectral CT到无创冠脉磁共振系统,最新一代的 Azurion 图像引导治疗平台、 EPIQ CVx 旗舰AI心血管专用超声系统在中国的成功上市,到心血管整体解决方案的日臻成熟,从传统的器械设备提供商转型成为提供设备+技术+服务的“解决方案公司”,飞利浦始终致力于通过健康科技创新,助力医疗系统实现四重目标——改善健康水平、提升患者体验、提高医护人员满意度、降低医护成本。
飞利浦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精准诊断业务群总经理陈胜裕曾表示,在飞利浦健康科技转型的路程中,心血管是战略布局最主要的一部分。飞利浦在心血管的战略布局,是整体的、全路径的——从筛查、诊断、治疗到随访,飞利浦产品全覆盖,为心血管疾病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
此次飞利浦心血管整体解决方案重点产品在OCC 2022的“惊艳”亮相,是飞利浦心血管业务有力的一次成果展示。随着飞利浦心血管整体解决方案在中国的推广普及,相信将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诊疗效率,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