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代谢异常发病率日益增高,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因。2022年6月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代谢心脏病学组协办的“瑞金调脂护心高峰论坛2022”以云端会议的方式举行,多位从事代谢心脏病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专家、医生和研究人员及研究生积极参与,齐聚一堂分享学术心得,取得了热烈反响。
以点带面,探索心血管预防新方向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伴有血脂水平增高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等)与同龄人相比,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较早且严重。论坛第一部分围绕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了深入探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首先带来了大会致辞,他介绍道,为推广代谢心脏病相关的最新学术理念,促进专业问题的深入探讨,瑞金医院每年会举办两次学术会议。心血管疾病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本次会议将聚焦血脂管理、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并展开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期待能够对今后病例的诊治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病例,细致阐述了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他认为,血脂代谢异常是人体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未来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的管理将会朝着逐步一体化进行与发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也在随后的致辞中表达了对论坛召开的殷切期许与祝愿。他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是华东地区具有非常高影响力的医院之一,在各领域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期待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学界对血脂管理在心血管病预防中的认知。
面对 ASCVD 患者的血脂管理,基层医生可以基于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可及性合理选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带来了从斑块逆转看超高危ASCVD患者的强化降脂策略的分享。
近几年,各大国际指南逐步明确了“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概念,并提出了新的标准,这也对于我国ASCVD患者的降脂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超高危患者降脂对斑块的获益来看,ACS患者住院期间强化降脂节点是否应该前移?斑块负荷与管腔面积对未来冠状动脉事件的预估价值如何?围绕这两个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展开了新一轮讨论。
毫无疑问,ACS患者应归类为需要强化降脂的ASCVD极高危人群,就我国需要强化降脂治疗的极高危患者而言,其理想的降脂治疗方案显然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来进行选择,需要多种途径齐头并进,才能将其血脂控制在一定水平。
此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约70%-80%的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是由于轻、中度狭窄的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的主持下,上午会议的第二场聚焦“ACS患者易损斑块”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探讨。
钱菊英教授提到,血糖异常、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我国在血脂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并肯定了本次“降脂护心”论坛对于心血管领域发展的积极意义,预祝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及时识别易损斑块患者并进行干预治疗对于预防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赵仙先教授分享了ACS患者易损斑块的管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郭晓纲教授共同讨论了OCT与IVUS在易损斑块鉴别中的不同优劣势以及易损斑块介入治疗的全程管理问题。
总结来说,对易损斑块的重新定义及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对ACS的有效防治。检测易损斑块更重要的是多种手段的灵活结合应用,以期筛选出有高危斑块的高危患者。
亮点纷呈,立足学术发展最前沿
▼▼▼
近几十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预后虽有显著改善, ASCVD仍是全球患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这主要与因为预防策略实施不理想以及ASCVD危险因素未控制有关。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长谦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下午的论坛以ASVCD的预防、有效的血脂管理为核心话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张瑞岩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代谢性心脏病目前已成为热门研究议题,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为代谢紊乱的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瑞金医院每年将举行两次以代谢性心脏病为主题的学术活动,对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的支持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
其中,血脂异常主要的危害是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心脑等器官出现缺血,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其中,老年人群在衰老过程中血脂异常发生率增加,需通过积极调脂治疗以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梁春教授立足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带来了全面的血脂管理解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何奔教授分享了冠心病患者的优化治疗。随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聚焦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带来了专家共识解读。
合并心肾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对于后期的诊疗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围绕“不同情况下的药物治疗以及启动的时机”、“如何看待血脂管理在一级预防中的决策”等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邓兵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寿锡凌教授展开了讨论。
近年来,随着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深入,我国血脂管理理念发生变化,对临床血脂检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黄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多位学者继续带来了最新学术分享。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刚教授以多年临床经验为基础,同大家分享了非-HDL-C的现状与展望。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标教授展示了PCSK9抑制剂的来世今生。随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以“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诊疗进展”为题带来了最新学术研究。
虽然近年我国医疗卫生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但目前我国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慢病相关指标在基层达标率仍较低,同时基层地区人才储备薄弱,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及慢病管理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生中常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沈成兴教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庄少伟教授围绕“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管理的注意事项”、“护心的综合管理除调脂外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多年深耕,在传承与创新中砥砺前行
▼▼▼
正因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脂护心”的开展亟需得到重视。目前,调脂治疗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患者生存预后息息相关。
在本场论坛中,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围绕血脂异常中的强化降脂、降低胆固醇等问题展开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提到,代谢性心脏病是一个新的话题,多项共病的发生是死亡率提高的直接原因。“调脂护心”的管理在后续的诊疗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亟需引起重视,这也是会议举办的重要意义。
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指出,新型药物的出现给降脂治疗带来了更多希望,国内外研究成果也不断创新。他期待本次论坛能够在广大医学同仁的畅所欲言中获得圆满成功,为一线医生提供更多交流机会。
血脂异常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是血脂异常干预的基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教授随后分享了2019CCEP调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专家建议解读。
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究其病因学,胆固醇代谢异常是迄今为止最为肯定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尤为密切。
纵观整个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LDL-C在起始、进展、并发症的发生等诸多阶段均起重要作用。在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多位学者继续围绕LDL-C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紧密关联展开了深入探讨。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病因。随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高传玉教授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分析了降低LDL-C的优势。
围绕“进一步降低LDL-C的临床获益和安全性”、“降低LDL-C累积暴露量是否可能成为心血管事件获益的关键”等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力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良龙教授纷纷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血脂异常控制情况不容乐观,LDL-C增高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长期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路漫漫其修远兮,打好调脂治疗也成为了一场持久战。本次“瑞金调脂护心高峰论坛2022”会议以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关系为主题,遍邀业内翘楚,齐聚云端,带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分享与专业探讨,迎来了又一次学术高潮,对今后不断提升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与诊疗有着重要意义,也将推动“调脂护心”课题研究的发展创新,加速“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