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当前降血脂药物中的热门选手是谁?
近几年,随着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类利好政策的频频出现,医学专业泛血管医学领域也迎来新机遇,粤港澳地区心血管病医生在各类新型药物或器械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先试先行”的效用。以2021年最新公布的“港澳药械通”政策为例,该政策就明确指出大湾区的患者可以率先使用到内地尚未上市的药物、器械,以解燃眉之急。因此,关于降脂治疗领域的新药物、新器械的应用,大湾区心血管医生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立足于大湾区的“中国大湾区慢病管理专家研讨会”自然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2022年6月15日,由亚洲心脏病学会、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协会、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泛血管医学分会主办的2022年中国大湾区慢病管理专家研讨会(第二期)即锁定了慢病管理领域热点动态,来自粤港澳三地知名心血管专家相聚一堂,围绕血脂管理与降脂药物新发展等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聚焦热点,研讨恰逢其时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宾建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修建成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吴平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药物研究所吕晓希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庄晓东教授担任讲课嘉宾,同时还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新学教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姚启恒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军教授、深圳市中医院刘强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区文超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陈秋雄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刘玲教授等众多专家出席,畅谈关于降脂治疗的新思考。
陈纪言:新型调脂药物有助于达标实现
陈纪言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其中控制LDL-C是治疗的重要靶点,相关指南明确,对于一级预防患者要做好危险分层,对于二级预防患者也制定了相应治疗目标及标准。虽然他汀是控制LDL-C的有效药物,但是实际只有不到50%的患者能够通过他汀治疗达标,因此一些新型调脂药物对于达标的实现会有很大帮助。
宾建平:加强认识,实现更高血脂管理目标
宾建平教授强调,无论是医生或是患者,都对降脂治疗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在保证治疗规范化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安全与长效。近年,小核酸药物的出现突破了传统药物的局限性,以英克西兰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具有长效、患者依从性高等诸多优势,为实现更高目标的血脂管理带来便利和希望。本次会议也将继续深入讨论此话题,相信通过与各位专家的交流一定会有所收获。
医学&药理学&临床科研
多视角交互,链接降脂治疗发展全流程
新趋势、新技术、新药物的出现究竟会如何推动一类疾病诊疗方式的发展,这要求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为何而然,这样才能更好的感知和了解疾病诊疗的趋势,更好的促进完善新趋势、新技术或新药物的临床应用,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为此,本期会议特别从心血管学、药理学、临床科研三个角度,邀请各领域资深专家现身说法,尝试阐述降脂治疗的新发展,为之后降脂治疗新发展做铺垫。
吴平生: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全程管理优化策略
吴平生教授指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需要注重心血管事件链的全程管理。相关指南共识普遍建议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然而仅仅达到靶目标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降压策略应以强化降压为导向,兼顾降低脉压差和控制夜间高血压等需求。诺欣妥作为一种新药物,能够强效降压,更好地保护心脏,满足了全面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需求。
吕晓希:siRNA药物降脂治疗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点
吕晓希博士回顾了降脂药物发展史,重点介绍了当下降脂药物的研发重点—— 小核酸药物。小核酸药物以其独特的机制和优势,为血脂领域带来新的治疗方向,降脂治疗迎来小核酸时代。目前应用于临床较为成熟的小核酸药物包括小干扰RNA(siRNA)和反义寡核苷酸(ASO),首个获批的心血管领域siRNA药物英克西兰(inclisiran)具有两重机制,三套生物缓释系统,注射后四周显著降脂,超过50%的LDL-C降幅,单次注射可维持6个月有效;能够安全、有效、可靠地降脂。
庄晓东:如何从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思路
“只要有一颗做科研的心,可以发现工作中到处都有科研。”庄晓东教授分享了自己如何从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思路的经验,阐述了如何基于临床问题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战略层面上,立足临床实践,凝练科学问题,“从临床中来到文献中去”,寻找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战术层面上,把握临床问题、数据特点、方法学三要素的平衡,追求研究“关联-因果-机制”三个层次,做一名有转化思维模式的临床医生。
创新办会形式,提升交流参与感
只有思维不断的碰撞,才有可能创造新的灵感。
一场会议的时间有限,如何让每一位参会嘉宾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新的认知,是每一位办会者都需要思考的命题。对此,中国大湾区慢病管理专家研讨会提出了一个新的形式——分组讨论:在直播过程中即安排不同参会嘉宾分成不同小组,针对相同话题展开讨论,后请小组组长总结汇报本组讨论内容。
本期研讨会上各位与会专家分为五个讨论小组,围绕PCSK9抑制剂靶点待探寻的临床问题以及siRNA药物在降脂领域的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刘强教授担任第一组组长,陈纪言教授与吕晓希教授担任讨论顾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津自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于碧莲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爱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承恒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孙艳香教授参与讨论。
小组总结:
PCSK9靶向药物可能会影响到一些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如胰岛素、肿瘤细胞等。PCSK9靶点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和siRNA,由于作用机制不一致,所以在药物多效性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因为单克隆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所以它对PCSK9功能的影响可能会更广泛。siRNA的作用限制在肝细胞内,能减少肝外不良反应。
区文超教授担任第二组组长,姚启恒教授担任讨论顾问,深圳市人民医院刘华东教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陈琮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江南教授、中山市陈星海医院陈钟欣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竟宜教授参与讨论。
小组总结:
我们会关注PCSK9靶向药物多效性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它除了以siRNA为靶点外,是否还有其他生理性或潜在安全性问题?同时也有专家提出来,我们更需要更多的证据去观察PCSK9抑制剂以及siRNA,观察两者对动脉斑块之间是否会产生不同效应,以及在合并房颤或其他基础疾病患者中是否有不同获益。
罗建方教授担任第三组组长,吴平生教授与庄晓东教授担任讨论顾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汪润教授、香港屯门医院林贺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郑朝阳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辉教授参与讨论。
小组总结:
目前siRNA类药物可能是精准靶向治疗在心血管领域,近年来非常大的进展,也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治疗。那么对于其长期治疗效果如何?我们期待将来有一个好的结果。PCSK9抑制剂上市以后有没有可能替代他汀,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陈秋雄教授担任第四组组长,郭军教授担任讨论顾问,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赵雅红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兆延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福建省人民医院赵利教授参与讨论。
小组总结:
对于siRNA来说,关于基因安全性的问题,我们认为仍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数据进行总结。目前PCSK9抑制剂已经非常成熟,那么未来,它与其他两种抑制剂是否有头对头的研究?可以比较不同药物配比,所以可能需要未来开展相关研究,获得更多数据。
刘玲教授担任第五组组长,宾建平教授与廖新学教授担任讨论顾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吴昊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吴宏超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鲍慧慧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黄裕立教授参与讨论。
小组总结:
PCSK9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的确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平台期反弹的问题,它在降低血脂的同时,似乎心血管死亡并没有随之减少,那么是不是需要更新一个更低的靶目标才能实现心血管死亡事件进一步减少。英克西兰强效精准,87%能够靶向肝脏,同时它在三期临床研究中显示非常安全。我们也比较关心,未来在真实世界,更大样本的人群使用之后,它是不是还是能够有同样的临床获益的安全性。
最后,宾建平教授说道,本次研讨会在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下圆满落幕,大家充分把握每一分钟,希望后续继续开展相关活动,与大湾区以及全国同道进行更多交流。他表示ARNI在高血压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脑卒中风险,减轻患者负担。而英克西兰的未来发展非常值得期待,很有可能成为降脂治疗主力军。随着更多的临床研究开展,将累积更多实验数据,如果能持续保证其安全有效性,也许将来不仅可以作为降脂治疗主力军,也可能向他汀及PCSK9抑制剂发起挑战,总之其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在专家们热烈的讨论中,研讨会进入尾声。2022年中国大湾区慢病管理专家研讨会(第二期)中,来自包括大湾区在内的七个省区的心血管领域专家分享了有关血脂管理的精彩见解,通过云端持续传递出大湾区的学术最强音。在动着整个大湾区医疗质量同质化发展中,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广东乃至整个大湾区患者可以较早使用到先进的医药器械,极大促进了地区诊疗事业的发展。接下来,各位专家还将继续携手,共同促进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
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英克西兰临床研究患者入选标准及联系信息:
>40岁能耐受高强度他汀>4周,有>4周心梗史、卒中史和症状性PAD患者,LDLC仍>1.8mmol/L。
90天内无PCSK9抑制剂单抗用药史。
高强度他汀的定义:使用阿托伐他汀达40mg或瑞舒伐他汀20mg日剂量四周以上。
联系人:陆丽燕 188 1884 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