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高峰论坛盛大开幕,邀请了5位院士,4位国内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聚焦心血管领域国内外热点前沿,分享领域发展的思考方向。
多角度出发,分享领域前沿动态
CIC2022
论坛第一部分由大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共同主持。
韩雅玲:抗血小板治疗致肠胃道损伤的防治
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分享了抗血小板治疗致胃肠道损伤的防治。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冠心病血栓预防的基石,而消化道出血是DAPT治疗中最常见的出血类型,因此准确评估接受DAPT的患者消化道受损情况对于预防消化道出血至关重要。
电子胃镜是评价胃肠道出血风险的金标准,但其创伤大,患者不易接受;正在接受DAPT的患者在检查前需停用药物,可能增加血栓风险。而磁控胶囊胃镜可在DAPT前评估黏膜的基础病变情况,在术后检测黏膜应激,之后还可定期随访黏膜损伤情况。
OPT-PEACE研究表明,SAPT或DAPT均可导致较高的胃肠黏膜损伤风险,包括糜烂和溃疡。将磁控胶囊胃镜用于DAPT患者胃肠道出血风险评价是可行的,其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或可成为DAPT患者胃肠道病变评价的理想工具。
葛均波:心血管介入发展与展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对中国心血管介入发展作出展望。面向未来,冠脉介入、瓣膜病诊疗等都是变化的重要方向。基于泛血疾病共性,介入技术进一步研发推广,构建了一个新型交叉平台,也将进一步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发展。
葛院士指出,冠脉介入已进入包括完全可降解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在内的“介入无植入时代”;TAVR适应证从高危、中危到低危,发生了巨大转变,目前临床开始关注年轻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终生管理策略,相信未来TAVR将惠及更多患者;全介入是我们的梦想,仍需要很多努力,外科手术不会消失,仍是介入治疗的后备和后盾。
马长生:中国临床心血管研究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系统介绍了国内心血管临床研究的发展现状。在创新研究中,最重要的是RCT研究,近年国内临床研究数量稳步增长,但心血管在研RCT占比相比于欧美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心血管在研RCT按数量依次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和房颤。过去一年中,中国有多项高质量研究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如STEP研究、CRCHP研究、FAVOR III China研究、OPT-PEACE研究等。2019年,在韩雅玲院士带领下成立了CSC临床研究基金项目,对国内许多优质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随着中国临床科研水平逐年提升,许多高质量研究得到国际认可,中国心血管科研未来可期。
霍勇: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胸痛中心到胸痛救治单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立足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结合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新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正面临严峻挑战,防治体系未能完全实现心血管疾病预防、救治、康复的系统整合,因此亟待建设一套一体化的新型心血管防治体系,而胸痛中心是实现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
胸痛中心建设10年,目前实现100%省级覆盖、93%地市覆盖、96%县域覆盖,已形成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新时期胸痛中心建设应从增加建设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优化院前、院内救治流程转向疾病全流程管理,从单家医院转向全域模式;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我国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深层次思考,传播学术进步之声
CIC2022
论坛第二部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崔长琮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共同主持。
张运:高血压心脏重构的诊断标准:月亮还是外国的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通过“高血压心脏重构的诊断标准: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引发新的思考:对于中国高血压患者而言,欧美指南推荐的高血压左室和左房重构的诊断标准是否适用?
张院士指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当前国际指南推荐的诊断标准可导致我国高血压患者病情的严重高估,以及逆转心脏重构的过度治疗,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健康成人的左室、左房正常值显著小于欧美人群。不同的测值校正方法对诊断阈值也有显著影响,而目前国际指南推荐及文献所提出的校正方法均不理想,在高血压左室和左房重构的定量诊断中,应采用我国健康人群的正常值上限以及更为完善的测值校正方法。
陈义汉:心脏的神经属性 ——神经递质工作模式的泛化意义
上海市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以“心脏节律研究:我们还在山脚下”为题,讲述了心脏的神经属性-神经递质工作模式的泛化意义,展开了对于心脏病学的思考与展望。陈院士团队发现心房心肌细胞和窦房结起搏细胞存在内源性的谷氨酸递质系统,该系统以类似大脑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模式在心房心肌细胞中行使功能,并且作为起搏细胞内在固有模件显著性地调控心脏起搏活动和心跳频率。该发现对心律失常特别是起搏细胞缺陷带来的心动过缓或者心动过速的防治具有潜在重要意义。
陈院士总结道:数百年来,心血管病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里程碑式的进步,但是21世纪以来却未有过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对于心脏病学原始创新,我们还在山脚下,而科学研究无大小之分,基础研究是永恒的源头活水,只有做好基础研究才能为后续转化与临床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顾东风:中国人群个体化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重医轻防”的观念亟待转变。南方科技大学顾东风院士从国际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发展应用、我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三方面出发,带来了“中国人群个体化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的精彩报告。
2010年AHA总结了7项评估心血管健康(CVH)的重要指标,包括4项健康行为指标(吸烟、体重指数、体力活动、膳食)和3种生理生化指标(血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为进一步明确以上指标对我国ASCVD发病风险的影响,顾院士团队应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10年风险预测”研究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为促进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和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开展个体化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综合管理,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流行,从而让人人拥有健康的心脏和人生。
张澍:2021年度心律失常领域十大研究
从2012年起,年度“心律失常领域十大研究”的发布也迎来了第十个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对2021年心律失常领域所发表的十项重要研究:APAF-CRT研究、EAST-AFNET 4研究、PRAGUE-17研究、LGE-DCM研究、Micra CED研究、LOT-CRT研究、睡眠模式与心律失常风险研究、无症状人群严重室早与心血管风险研究、DAPA-HF研究、PLK2/ERK1/2/OPN轴与心房纤维化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意义展开解读。
张澍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十年砥砺前行,心律失常领域不断迎接挑战,也在挑战中不断发展。房颤、器械治疗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生理起搏技术、房颤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在继续创新,随着新型药物治疗出现,以及健康生活理念的更新都推动着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华伟:心力衰竭器械治疗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介绍了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进展。他在讲课中指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非同步收缩导致心脏射血效率明显下降,而应用优选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相当数量患者心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心脏再同步治疗通过起搏的方法纠正心脏的不同步收缩,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后,华伟教授分享了左室四极电极导线技术、左室多电位起搏技术以及AdaptivCRT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关于无导线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技术的SELECT LV研究,对希氏束起搏、心室收缩力调节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讲解。最后他表示,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使更多心衰患者获益。
本次高峰论坛大咖云集,内容亮点纷呈,聚焦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以及起搏电生理等学科,将过去一年心血管领域重要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相关进展以及主要学科动态一一展现,传播出中国“心”声音,为广大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同道作出引领,携手共谱心血管诊疗发展新篇章。
为期4天的大会精彩仍在继续,高血压、心脏康复、基层与社区医师、大血管及外周动脉等多个专题论坛内容详实,全方位满足不同参会者的学习需求,干货满满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