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一院罕见病团队助力Fabry病患者心脏重生:探索全生命周期 全方位 全流程“三全”诊疗管理模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智 马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法布雷病(Fabry病)多学科管理团队近期成功为一名Fabry病患者植入三腔带除颤功能起搏器(CRT-D),并启动了长期酶替代治疗。Fabry病是GLA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的遗传性单基因罕见病,因其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受累,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表现,导致了该病难以早期及时诊断、延迟诊断和误诊率高。患者多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神经痛、眼、皮肤等症状,并随着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其中,肾脏、心脏、脑是后期主要受累脏器。当该病累及心脏时,往往表现为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瓣膜病变等,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在临床表现为心肌肥厚的人群中,约1%最终诊断为Fabry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袁云教授张巍教授从事Fabry病的诊治近20年,是国内最早开展相关诊治活动及研究的临床中心之一,并于国内较早成立了多学科团队对Fabry病患者进行诊治。团队成员既有丁洁教授袁云教授丁文惠教授等资深专家,又涵盖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眼科、儿科、风湿免疫科、影像科等多个相关专业,真正实现了从儿童到成人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流程的“三全”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该类患者的诊治水平,目前诊断上百个例,长期为这些患者提供多学科管理支持。

此次就诊的患者从2014年开始就被胸闷、胸痛的症状困扰,反复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长期服用改善症状的药物效果不佳,近两个月憋气明显加重,并出现了两次意识丧失,就诊于我院Fabry病MDT门诊(图1)。神经内科张巍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马为主任医师、肾脏内科陈育青主任医师、儿科王芳主任医师、眼科吴元主任医师等多学科团队的专家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后得知,该患者已经被病痛反复折磨有55年之久,从青少年时期就有四肢疼痛,后来又发现血尿、蛋白尿,完善了肾脏穿刺,从病理上发现了法布雷的诊断证据。进一步检查发现ɑ-半乳糖苷酶A活性明显减低,GLA基因Exon3发现错义突变。但当时国内尚无其特异性治疗方案,长期服用对症治疗药物,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现在靠腹膜透析维持治疗。除此之外,患者还有听力下降、角膜涡轮状混浊、皮肤血管角质瘤、多发性脑梗塞等多系统受累表现。本次就诊患者的治疗需求迫切,近期已发生2次晕厥。

图片

图1 北大一院罕见病MDT专家团队

心内科为患者针对性完善了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影像的检查,其中心脏超声和核磁共振都检测到了Fabry病心脏受累的特征性表现,包括心房扩大、心肌肥厚以及相应部位的纤维化改变,并且患者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都出现明显下降,射血分数不足35%,伴有心脏收缩失同步。经过心内科全科查房讨论,决定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为患者植入CRT-D。在盛琴慧主任医师的精心操作下,手术顺利完成(图2)。患者的心电图提示起搏器功能良好,超声心动提示心脏收缩功能明显改善。伴随心功能的改善,患者的特异性酶替代治疗是针对患者病因治疗的最重要手段。2018年Fabry病进入我国首批罕见病目录,2022年该病的特异性酶替代疗法与其他6种罕见病用药一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MDT专家们决定乘胜追击,继续为患者应用酶替代治疗(图3)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 CRT-D起搏器植入及植入术前术后心电图

图片

图3 应用酶替代疗法治疗Fabry病


该罕见病例的诊疗决策及随后心脏功能的快速恢复,体现了北大一院罕见病团队的综合实力,团队探索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流程的“三全”诊疗管理模式,将会更有利于罕见病患者的优化、个性化诊疗。目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还承接Fabry病新疗法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努力为罕见病患者探索更优的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627161326.png

马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心内科副主任 超声心动图室主任。

主要从事高血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肺动脉高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研究。

现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Fellow of ESC,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成员、亚洲心脏瓣膜学会中国分会介入治疗技术委员会常委、北京市血栓与止血分会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通讯编委。参与编写《难治性高血压专家共识》、《中国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指南2016 》、《中国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指南2017》等。

微信图片_20220627161329_副本.png

张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神经肌病学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周围神经和肌肉病、遗传性小血管病及神经系统罕见病的病理和遗传。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参加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内容涉及法布里病、线粒体病、CADASIL、肌营养不良和脑小血管病等多个方面。

微信图片_20220627161332_副本.png

陈育青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 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主任医师,血透中心负责人。

2005-2008:ISN fellow,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2009: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9年:中英国际临床遗传学及遗传咨询研究生班(北大-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协会血液净化中心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肾脏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人工智能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肾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委员,全国老年肾脏病联盟副主席。

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首都发展和首都特色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大学-密执根大学联合项目(JI project);发表论文 10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 50+篇,JACC(1),JASN(1),KI(2)  等。

微信图片_20220627161335.png

王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八届肾脏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儿童肾脏病学学组副组长,中华儿科杂志通讯编委,2021年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主要从事儿童罕见肾脏病研究。

微信图片_20220627161338_副本.png

吴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眼科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兼职:现为美国视觉与眼科学会会员、亚太眼整形与修复学会会员,亚洲角膜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感染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专委会青委、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视觉功能与视觉工效评估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视觉健康分会委员。

主持在研课题一项,已结题课题两项。已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10余篇,参编《过敏性结膜炎》一书,参译《角膜病》。目前担任《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编辑,《国际眼科杂志》、《BMC Ophthalmology》、《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等多本眼科专业期刊审稿人。

专攻:长期从事眼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屈光不正与近视防治、神经眼科及眼眶病、眼整形美容等领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微信图片_20220627161341_副本.png

王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任职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掌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和微创介入诊疗手段,尤其擅长心肌肥厚性疾病和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发表SCI 及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主持院内科研基金一项,参与多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研究成果在ACC、EuroCMR、MICCAI、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年会等国内外会议发表交流。

阅读数: 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