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心血管装备进展
万人瞩目的第四届“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CTCC)闭幕了,大幕落下,儒道心学,儒学(confucianism)、道教(taoism)、会议(Congress)和心血管病学(Cardiology),一番回味在心头。
有人,有历史,就有文化。
儒教,是“儒佛道三教”之一的宗教。创始人有伏羲、孔子、董仲舒、朱熹等多种说法。传说中最早的创始人是伏羲,伏羲、孔子、董仲舒被称为“儒教三祖”。现代人所说的“儒教”,其实是原始儒教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部分,“自然科学”部分则演变为“道教”。而诞生于淮河流域的道教老庄学派更是说明安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起源地。
伴随着“儒道心学”会议在安徽省的开创,心血管装备技术论坛也不断成长,更是成为了“儒道心学”学术品牌中“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医学装备学会心血管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的带领下,心血管装备技术论坛推动心血管技术创新,展示心血管装备进展,探讨心血管医工交叉,这些年来已经成为中国医学装备学会的重要学术活动,为分支机构的学术活动添光增彩,起到模范示范作用。
今年的论坛分上下两个部分,各有六名知名教授来授课。
上半场有葛均波院士、江洪教授和王建安教授坐镇。董鹏教授、张海军教授、夏敏教授在线下会场主持。
在葛院士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后先由吴轶喆教授进行了关于“CCI创新理论研究”的讲座,吴轶喆教授不愧是从美国Stanford Biodesign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归国后一直在帮助打造CCI的生态体系,他认真总结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成立7年来促进国内医疗器械创新教育和项目孵化的经验,提出了CCI“一个核心、两套基本理论和三个创新方向”的核心概念,展示了近年来CCI的创新成果,勾画了CCI未来的发展目标,为中国医疗器械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了适合国情的本土化创新之路。
苏州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秘书长许师明教授在讲述“从心衰治疗看医学成果转化”中谈到:医学成果转化存在“死亡之谷”,要加速医学成果落地,助推自主创新崛起,必须要搭建一座跨越“死亡之谷”的桥梁,能够高度集成慧眼识珠的专业化平台至关重要,并在人才培养,医工合作和系统创新等三方面发力,通过资本和产业园协作,共同推动中国医疗创新的发展,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愈,并有尊严地回归家庭。
郑州大学副校长关绍康教授是国家材料学顶尖专家,专注于镁合金材料的研究,他向我们介绍了“可降解镁合金血管微管加工及支架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这也是目前可吸收支架研究的热点材料之一:1)微管加工是最大难点,采用特种加工技术制备壁厚为0.135mm的精密微管;2)采取多目标优化设计,能够快速设计范围内优化支架结构参数,以提高支架性能;3)借助生物分子,化学修饰和降解调节剂等制备促进内皮化和修复再生的专属涂层,有助于镁合金血管支架早日进入临床应用。医工交叉就是要让医生的临床难点和工程师的优良设计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但是能把大学中研究室中深厚的理论研究应用到临床并且转化成产品才是更深一步的医工结合,关教授的研究内容无疑让众多的研发厂家看到了材料学进步的前景,也引起了投资人的密切关注。
上海中山医院的裴志强教授基于临床实践,传授“基于冠脉内靶向亚低温治疗系统的研发心得”。他提出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MIRI)需要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亚低温治疗对MIRI改善有坚实的理论依据,目前的亚低温实现方式在AMI应用有其明显局限性。研发一种可以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救治流程、快速实现亚低温、无全身副作用、不增加心脏负荷的冠脉内低温系统,为MIRI治疗中提供新的策略。裴志强教授基于临床实践提出的治疗创新,有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感觉,相当于把全身用的冰毯治疗超选择性的进入了冠状动脉,这样靶向性更强,治疗更有效和副作用更低,更符合目前精准医疗的大方向。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王贵学教授也是一个材料学的顶尖专家,他分享了 “新型血管支架材料抗再狭窄促内皮愈合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列举了利用非对称双面涂层技术、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层层自组装技术等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促进内皮愈合抑制再狭窄作用,并以药物洗脱支架、细胞涂层支架、聚乳酸支架为例阐述了血管内皮损伤修复的血流动力学机理。新型可吸收支架的设计离不开材料学的迭代进步,基础材料取得的不断进展才能在生产环节获得放大效应,这种新的发现无疑会让观看的投资方眼前一亮。
目前最成熟并且商品化了的人工心脏发明人山崎健二教授介绍了第三代液力悬浮人工心脏EVAHEART的设计、研发及临床应用,也是上半场最大的亮点。永仁心EVAHEART心室辅助装置采用日本精工工艺制作,安全性高,术后一年生存率100%。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一款获药监局批准可用于长期治疗的人工心脏。和磁悬浮产品相比,EVAHEART具有独特的流道设计和叶轮设计,可产生高脉动性,让植入的患者仍然保留脉搏。该款产品叶轮效率高流量大,仅需要每分钟1600-1800转即可满足患者需求,远远低于磁悬浮血泵3000以上的转速,大幅度降低血液细胞的破坏。除此之外,血液泵内部涂有仿生MPC涂层,模拟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血栓黏附。目前,在日本最长使用时间已经达到了11年。目前,两代产品在中美两国的临床试验中都取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这种优秀的产品无疑对广大终末期心衰的患者是个福音,在心脏移植前无疑能作为很好的过渡。
下半场由葛均波院士、陈韵岱教授和周玉杰教授压阵。
先是CCI动物实验中心负责人沈怡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基于医工结合理念的动物中心建设”,重点分享了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组织架构情况,并对CCI动物实验中心医工合作模式和规划进行了介绍。她表示,动物实验中心是创新生态链的重要一环,CCI动物实验中心将竭力搭建具备中立性、开放性、多元性的动物实验平台,规范严谨并且保护专利不仅为CCI成员,也为广大有志于从事心血管创新研发,需要做动物试验的临床及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动物实验平台。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兵教授在支架材料的研发和介入瓣膜材料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在抗心衰水凝胶材料和ECMO长效循环抗凝技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研发成果无疑为很多目前支架材料和心血管装备关键材料指出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CCI副秘书长上海中山医院的李晨光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及微循环阻力(IMR)研究进展”。从微血管疾病的现状和影响出发,他基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详细讲述了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类型、发病机制、评估方法以及测量方式。并且在这次会议上启动了造影FFR与CTFFR的多中心临床对比试验,无疑会让我们将来看到有诸多创新亮点的临床研究。
鼎科医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CCI二期学员翁玉麟依据压力聚焦球囊的原理,总结分析了现有的压力聚焦球囊的扩张效果、柔顺性、通过外径和安全性,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通过独有的“三角绕簧刻痕件“,实现了扩张效果与通过性俱佳,上市前RCT临床研究,对照NSE球囊,取得了优效结果。他认为,当下球囊市场同质化问题严重,想要突出重围就需要不断创新,研发出可以真正解决临床痛点的新产品。期待着国产超越进口球囊的好产品上市!
北京唯迈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CCI六期学员杨贺基于介入的三大临床痛点,介绍了所做的心血管介入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无射线工作环境,具备仿生学导丝控制,多维导丝触觉感知,磁吸式快拆盒等多个创新设计,将介入医生的“手感”变为量化数据,未来将打造与DSA影像设备深入融合的一体化介入诊疗平台,研发AI智能导航技术和5G远程控制技术。
武汉同济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梨园心血管中心的张勇华教授作为国内第一个把国产大型DSA设备作为主装备工作的大型三甲医院的代表,深入阐释了新型国产装备的后发优势,以及他们在把国产CT和DSA有效整合在一起后对于复杂危重患者和心脑同治或者是有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有着巨大的诊治优势,而且东软的新型国产DSA如同国产919大飞机一样,核心三大件部件与进口GPS三大家有相同的硬件平台,软件甚至有后发优势,在AI智能技术的引入方面走在了前列,一键踏板AI智能降低80%的射线量,但是影像清晰度基本不下降,无疑会为广大深受放射线损伤之苦的介入医生和患者带来福音。
最后,论坛坛主之一,杭师大附院及杭州市心研所的董鹏教授总结道:真正的创新要从临床实际出发,以临床的痛点倒推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在平台支持下做好医工交叉,而深入的医工交叉也离不开对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的了解和转化,这样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和僵尸专利。而国内最好的创新生态无疑是CCI。
葛均波院士说得好:“凳子四条腿已经站稳了,你一定要生产五条腿的就要找出它的意义何在。优秀的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是有效的创新。”
爱因斯坦说: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学术学会存在的意义,也是平台打造的价值,更是我们不断学习,保持初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