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创心境,共研向新:爱德华SAPIEN 3术者研讨会圆满召开

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通常钙化严重,伴有升主动脉增宽,一度被视为TAVR的禁忌症。随着TVAR适应证的不断拓展,中国TAVR患者中二叶瓣畸形占比逐渐上升,如何在该患者群中更好地应用TAVR技术,已成为广大临床专家的关注重点。8月29日,爱德华SAPIEN 3术者研讨会在云端成功举办,邀请了领域内众多资深专家,围绕二叶瓣的TAVR诊疗发展及应用策略展开讨论。

群贤毕集

聚焦二叶瓣TAVR诊疗发展

▼▼▼

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丹麦欧登塞大学医院Bo Juel Kjeldsen教授共同主持,邀请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Kay Woon Ho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正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庄晓东教授带来精彩专题报告。

吴永健:云端相聚,共享二叶瓣TAVR诊疗经验

吴永健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TAVR技术发展初期,二叶瓣几乎是手术禁区,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目前二叶瓣重度狭窄患者也同样可以选择TAVR治疗。但是,此类患者通常合并瓣叶较长、钙化较重、升主动脉扩张等问题,给TAVR技术的应用带来一系列挑战。近年来,随着TAVR技术在中国大陆的不断推广,我国二叶瓣狭窄患者比例相对更高,因此,对这一患者群体的介入治疗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所有参会专家能够就手术技巧和器械使用经验进行充分交流。

Bo Juel Kjeldsen:TAVR治疗二叶瓣,中国数据意义重大

Bo Juel Kjeldsen教授表示,他在中国担任TAVR导师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现由50%的TAVR患者都是二叶瓣,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二叶瓣患者比例很高,而且这种情况在早期自膨瓣治疗时代就已经存在,并非是采用SAPIEN 3之后的人为选择所造成。因此,中国过去多年在此方面积累的经验非常重要,同样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会议与各位专家进行学习交流。

主旨讲课与病例分享并举

开启二叶瓣TAVR诊疗学术之旅

▼▼▼

Kay-Woon Ho:临床循证,二叶式主动脉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Kay-Woon Ho教授从二叶瓣的流行病学出发,详细对比了不同瓣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包括二叶瓣和三叶瓣的TAVR治疗、二叶瓣的TAVR和外科手术以及不同TAVR系统在二叶瓣患者中的应用等。

统计数据显示,二叶瓣的患者相对更年轻,因此出现外科换瓣术后Valve in Valve手术的可能性更大,而且需要尽可能避免起搏器植入、保留冠脉通路等,以期达到更为完美的结果;此外,二叶瓣患者的近亲中,出现二叶瓣的比例相对更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需要进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的风险更大,术中发生瓣周漏、术后出现瓣膜血栓的风险也更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术者在制定手术方案的时候需要更为慎重。基于此,Kay-Woon Ho教授详细解读了二叶瓣患者选择外科手术(SAVR)还是TAVR的决策流程图。

最后,Kay-Woon Ho教授分享了当前一系列的循证医学证据,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二叶瓣患者进行TAVR治疗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瓣周漏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但是卒中、出血、血管并发症和30天全因死亡率等无显著差异。根据三叶瓣和二叶瓣患者的对比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一年生存率相近,但二叶瓣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例如瓣环撕裂的风险相对更高。基于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二叶瓣患者中,相对于SAVR,TAVR能够降低院内死亡率,同时能够降低大出血、血管并发症和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长,但起搏器植入率更高,术后6个月的两组之间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宋光远:中国二叶式主动脉瓣流行病学以及球扩瓣在其中的应用

宋光远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整体人群中,二叶瓣的发生率约为0.5%-2%,但是我国首个临床研究Venus trial发现,二叶瓣TAVR患者占比高达45.4%。来自欧美的数据表明,采用新一代瓣膜例如Sapien 3和Sapien 3 Ultra进行TAVR治疗时,对于二叶瓣和三叶瓣的患者,两组在术后30天和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和卒中率,以及手术有效性指标例如跨瓣压差、瓣周漏、患者心功能状态等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Sapien 3在中国的植入数据表明,其中52%的患者是二叶瓣,两组在围术期死亡率、手术成功率、中途转外科手术、冠脉堵塞、瓣中瓣、起搏器植入和重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未有显著差异,但二叶瓣组患者的瓣膜型号undersize的比例要显著高于三叶瓣组。总体而言,目前来自我国的数据表明,二叶瓣患者进行TAVR治疗时,主要的挑战在于钙化程度严重、瓣环撕裂和冠脉阻塞风险高,以及横位心。

讨论环节中,吴永健教授就二叶瓣新型分型方法的临床意义提出请教,Kay-Woon Ho教授认为,新分型方法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瓣膜功能学意义的考量,因为有部分功能性二叶瓣的患者,但瓣叶并不存在完全的融合,因此和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学异常还存在一定的区别,不过这种功能性二叶瓣的患者也常合并有重度钙化,所以二者最终的治疗方案往往是非常相似的。即使采用不同的分型方法,但二者在手术方式和瓣膜型号的选择上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增加这种功能性的分类方法,有助于在临床研究方面展开更为丰富的研究和解读。

吴永健教授进一步针对Type 1型和Type 0型二叶瓣治疗的区别提出请教,Bo Juel Kjeldsen教授指出,对于Type 0型的二叶瓣患者,在TAVR治疗中的各种并发症产生风险均较低,但是1型二叶瓣患者,由于钙化脊的存在,极容易导致瓣膜移位,增加冠脉阻塞风险。Kay-Woon Ho教授补充说到,Type 1型二叶瓣,由于局部钙化的存在,导致瓣环破裂的风险增大,而且常常导致瓣膜释放时不能完全呈正圆形,因此在考虑瓣膜尺寸选择的时候,不仅要看自体瓣环的内径,同时还需要考虑对合缘之间的距离。

Bo Juel Kjeldsen:Circle Method TAVR二叶式主动脉瓣病人的筛选和手术计划

Bo Juel Kjeldsen教授表示,由于亚洲人群二叶瓣的患病率高达50%,而且容易合并钙化和畸形等不同形态特点的患者,在治疗方案和手术风险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分型。除了大家熟知的Sievers分型外,还有根据钙化分布位置、瓣叶开闭形态进行分类。对于不同形态特征的二叶瓣,例如管状、喇叭口型和锥型,在进行瓣膜型号选择时,不仅要参考瓣环尺寸,同时需要考虑瓣上3-4mm处的尺寸大小,以及结合球囊预扩张的情形来综合指导型号选择。

最后,Bo Juel Kjeldsen教授总结道,借助CT扫描采用Circle方法指导瓣膜型号的选择通常是快速有效的,不仅能够指导瓣膜大小和植入位置,同时还能够预测钙化相关并发症以及冠脉阻塞的风险,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球扩瓣膜,而且在运用时,尤其是当所得结果介于两个型号中间时,还需要结合考虑其它因素。

姜正明:TAVR二叶式主动脉瓣病人选择和测量

姜正明教授开门见山谈到二叶瓣患者进行TAVR治疗时的主要挑战,包括升主动脉扩张、横位心、冠状窦不对称、瓣膜严重钙化、瓣口形态多变、瓣叶过长等,而现有上市的球扩瓣膜系统独特的设计和灵活的操控性,使其在治疗此类患者时表现优异。

随后,姜教授回顾了团队完成的57例Sapien 3植入病例,患者平均年龄71.8岁,其中二叶瓣患者占比51%,植入成功率100%,局麻比例12%,起搏器植入、卒中、死亡、重大血管并发症和瓣中瓣的发生率均为0,仅1例出现了中度瓣周漏。进一步对二叶瓣的形态进行分类,发现管型和喇叭型的比例接近85%,对于这两类结构的瓣环,瓣膜尺寸结构的选择主要基于瓣环的测量结果,而剩下15%锥型瓣环,则主要参考瓣上结果的测量结果。根据CT测量结果确定瓣膜锚定位置时,常用的几个位置包括瓣环平面最狭窄处、钙化脊、增厚的瓣叶和窦部等,相应基于锚定位置测量结果选择瓣膜尺寸的方法,姜教授也作出了详细说明;此外根据CT图像确定密封区域以及区域面积的大小计算,均在讲座中做出了介绍。

姜正明教授总结道,二叶瓣患者进行TAVR治疗时,确定瓣膜直径的参考因素包括锚定平面直径、封闭段直径,以及其它参考因素例如LVOT和瓣环钙化程度、冠脉风险、传导阻滞风险、钙化结节活动度、患者长期预后等。

庄晓东:巨大窦瘤合并横位心TAVR病例分享

庄晓东教授通过复盘一例巨大窦瘤合并横位心的TAVR病例,展示了特殊困难病例的处理技巧。患者为80岁男性,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术前心脏超声提示EF 47%,平均瓣口面积0.67cm²,平均压差 51mmHg,峰值流速4.63m/s。术前CT检查提示瓣环面积659.4,LVOT 面积615.3,CT检查同时发现窦部巨大瘤样扩张,心脏呈显著横位,心夹角接近100°,但术前CT扫描可见重度钙化,但无法确切判断是否存在瓣叶畸形。

综合患者病例特点,手术方案初步拟定为球囊预扩后植入瓣膜。术中主动脉根部造影发现心脏显著横位,瓣口钙化部位无随收缩运动,合并部分返流。由于钙化位置存在锋利成角,20mm预扩球囊无法顺利跨瓣,遂更换支撑力更好的导丝及更小的18mm球囊,在球囊轻度充盈状态下顺利跨瓣,先后进行6次预扩。最末次预扩时,可见钙化被完全推开,但预扩球囊破裂,且球囊回撤时与导丝缠绕,卡在外鞘无法完全回撤。最终经外科手术切开股动脉并将其取出,再次进行球囊预扩(25mm),顺利植入S3瓣膜。

在参会专家的热情参与下,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正如Bo Juel Kjeldsen教授在总结致辞中所言,二叶瓣的TAVR诊疗是一项值得不断探索与讨论的重要话题,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有数量庞大的二叶瓣患者群体,因此来自中国的数据与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希望各位专家能够更多地进行经验分享,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做出合理决策。

特别说明:本文章、图片或视频信息仅作为学术交流用途,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无意替代医疗卫生人士的医学判断,也无意作为医疗用品推荐或功用证明,任何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诊断。广大患者或大众读者如有疾病诊疗问题,还请前往正规医院与科室就诊。如果您是一位专业的医疗从业者,您应当以自身的专业来评估本文章或视频所传递的信息。我们也建议您在做出任何评价与治疗前,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并查阅相关资料。
产品名称: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
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203130291
THV-2022-56 
阅读数: 1171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