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金秋,思想盛宴
群贤云聚,共谋发展
2022年9月16日上午,以“健康心脏 健康中国”为主题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22开幕式和全体大会以云端方式在京开幕。本届大会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循环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三方联合主办。
开幕式主旨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作题为“‘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主旨发言。
胡盛寿院士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住院人数快速增加,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举世瞩目,我国多项心血管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多种疾病的住院死亡率下降,我国在心血管病“救治难”的问题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比如,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冠脉介入治疗(PCI)数量已居世界首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手术量六年增长了32倍。心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肺栓塞等疾病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由于中国老龄化,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心血管病死亡率和病残率仍在增加,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仍未出现。基于医院的技术进步,并不能降低中国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
数据显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心血管病都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我国每5例因病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而且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升高。
1990~2015年,中国仅脑出血死亡率下降,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持续升高。中国年龄校正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已超过欧美,脑卒中死亡率仍远高于欧美。
在人群层面,我国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糖尿病患病人群数以亿计,人群中吸烟、高盐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等流行,这些危险因素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加之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仍会进一步增加。
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策略:有四个抓手
胡盛寿院士指出,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策略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以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体系为抓手,构建以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特征的“零级预防”。
胡盛寿院士指出,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所取得的进展多数是基于医院诊疗技术层面的提升,对整个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影响相对有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群层面危险因素改善对降低冠心病死亡的贡献最大。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主的方针推进,强调中国心血管防控要从医院向社区和社会转移。
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发生为目标的“零级预防”。
因此,要建立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技术和能力支撑体系,基于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国内首家“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应以健康饮食、身体活动、肥胖、吸烟、睡眠和心理为干预对象,并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
二、做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以提升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的筛查、治疗和控制为目标,以维护血管健康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为核心。
由于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低下,中国居民的终身卒中风险将近40%,全球最高;另外,我国40岁以上居民首次卒中发病率年增长8%。
我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的控制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明显的差距,构建以提升“三高”控制率为核心目标的一级预防体系非常重要。
三、针对院前、院中和院后存在的不足,补医疗短板。
有研究显示,我国77%的心血管死亡发生在家里,提示对心血管病急重症的救治要从院内延伸至院外,尤其要提升心血管急重症的社会救治能力。
我国尽管大城市大医院已经与发达国家媲美,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心血管病救治能力仍有明显差距。
胡盛寿院士指出,医疗技术实施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大医院开展了80%的手术,80%的小医院开展了20%的手术,优质资源下沉仍任重道远,需要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
四、推进以卫生信息技术、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大数据为支撑的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胡盛寿院士认为,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智慧医疗”将成为新时代心血管病防控、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要积极探索心血管病“中国基层智能防控模式”。探索打造心血管病基层防控“互联网+智慧医疗”中国模式,应成为所有专业同仁们共同努力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多学科融合,更需要更多的专家投入,以助力基层医生慢病防控能力的提升。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四个国家项目,包括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三高共管”项目、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都将助力心血管病防控“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国家方针落地生根。
新时代心血管医学研究:重视五个方面
胡盛寿院士指出,在专业层面,中国心血管病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三个方面看,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而提升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是从理论技术层面支撑国家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重要基础。
中国从论文数量来讲,已经排全球第二名,逐年增加,但高质量研究较少,贡献率较低。全球心血管研究被欧美指南引用的最多的前十位医院中,中国仅阜外医院1家医院入围。数据显示,中国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心血管研究数量仅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十分之一,资助单项经费仅为美国NIH的五分之一。
新时代心血管医学研究的使命是,聚焦“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任务,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要出药物靶点、出技术、出产品、出指南、出政策依据,以提升中国心血管原创的理论、技术、方法、产品、模式为目标,全面提升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效率和产出率,真正实现聚焦目标、任务导向的心血管研究。
胡盛寿院士总结,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要着眼于在预防、诊断、治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五大方面来补短板,解决瓶颈问题和卡脖子问题。
1、建设心血管病预警预测与早期干预体系,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挖掘核心靶点、开展药物研发,提高重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率;
3、实现植入器械自主研发,早日摆脱“卡脖子”现状;
4、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影像设备、技术,为心血管疾病诊疗做保障;
5、构建“互联网+智慧医疗”大数据,实现成熟技术的基层赋能。
五大院士和国家疾控局专家
联袂解读《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樊静主持
中国工程院高润霖院士作“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干预研究现状”专题解读。高润霖院士从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心血管病人群干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高润霖院士指出,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病是多种风险综合作用所致,加强综合风险管理是心血管病预防的基石。相关研究为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控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提供了有意义的防治经验。国家高度重视慢病包括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政府主导心血管病防治,相信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会早日到来。
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作“中国心血管病诊疗质量持续改进”专题解读。韩雅玲院士对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医疗服务能力情况、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的研究、心血管病基础研究与器械创新、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介绍。韩雅玲院士指出,医疗资源总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地区差异明显,可及性仍有待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86家单位可以同时开展9种心血管重点疾病诊疗技术。我国心血管病诊疗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新技术应用发展迅速,中国原创的临床研究、原创技术及原创器械研发如火如荼, 医疗质量控制及改进效果比较显著,中国医疗质量正在持续改善。
中国科学院陈义汉院士作“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专题解读。陈义汉院士从2021年我国高水平心血管研究的概况、2021年主要研究亮点剖析、我国与美国相比不足与优势、未来展望四方面进行介绍。陈义汉院士指出,我国高影响力研究中基础研究一马当先,转化/大数据研究也初见成效。高水平心血管RCT持续增长趋势,中国的顶刊RCT血管领域占45.5%,RCT论文的数量占到了半壁江山,超过了肿瘤、神经领域。虽然心血管研究高歌猛进,硕果累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差距。我国要进一步增加心血管基础研究资金投入,紧抓痛点,加强RCT及基础研究水平建设。夯实观察性研究及大数据AI研究的优势。
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局吴良有教授作“中国心血管病社区防治:现状和未来”专题解读。吴良有教授指出,社区一直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主战场,多项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主要的危险影响因素绝大多数可以在社区进行干预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等项目从策略上看都做到了政策层面、社会层面、技术层面的齐头并进。下一步将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疗的培训质量,通过互联网技术加速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不久的将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万物互联成为现实,心血管疾病防治将迎来新一轮革命性进展。
发布2022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和2021年度心血管研究报告,揭示中国心血管医疗质量现状和高水平医学研究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郑哲教授解读《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2021版)》内容,该报告基于全国医疗质量监测、抽样调查及各专科协作平台数据,全面、系统地反应我国心血管病专业医疗质量现状。
数据纳入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我国5351家医院(三级2042家,二级3309家,不包括军队医院)的1959万心血管病相关住院患者人次(影像专业包含门诊患者),部分指标与2020年及以前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心血管病诊疗规模持续扩大,新技术推广迅速
报告显示,具备主动脉手术能力的医院数量及手术量快速增长,主动脉介入手术发展最为迅速。先心病介入手术量逐年增长,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已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开展地区不断增加,六年手术量增长32倍,增长最多的为北京。
二、质量改进初见成效,诊疗过程日趋规范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指标提升明显,24小时内再灌注率从2020年的70.3%升至2021年的81.5%,但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动脉桥选择、围术期输血控制指标持续改善。至少一支动脉桥的使用率为87.6%。心力衰竭诊疗过程指标逐年改善,但规范化诊断和评估能力亟待提升。
三、区域间医疗质量异质性依然突出
虽然从总体上看,医疗质量在提升,但在区域间医疗质量仍存在差异。比如,急性STEMI风险调整的院内死亡率在福建最低,仅2.1%。辽宁最高(8.4%),二者相差近4倍。
心力衰竭风险调整的院内死亡率东部地区较高,达到2.3%,而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5%和1.3%,地区的医院间异质性突出。
在中国冠心病治疗中,PCI与CABG之比约为22:1,虽低于2020年的比例(26:1),但仍远高于美国(2.2:1)。甘肃最高(140:1),北京为5.4:1。
四、跨省就医结局改善,医疗服务同质化待提升
2021年,跨省异地就医持续下降,但需考虑疫情防控影响因素。区域间医疗质量异质性依然突出是导致导地就医的主要原因。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可能缓解医疗服务供需不均衡。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是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所在省份心血管外科的跨省异地就医流入占比增加,流出占比下降。
五、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每张床配备护士数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1:0.43,但仍低于《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展目标(1:0.65)。护患比呈上升趋势(2021年1:12.8),但尚未达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要求(<1:8),更低于美国(ICU 1:2,内科病区1:6)。
六、材料费用占比下降,但药品费用占比上升,政策推进效果需要深入研究
郑哲书记还指出,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今后将坚持以推进目标导向的质量改进工作,继续完善质控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质控信息监测与分析反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发布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十大研究论文(临床与流行病学)
(点击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发布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十大研究论文(基础研究)
(点击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蔡军教授介绍,为描述全球和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在胡盛寿院士建议和指导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通过大数据专业检索与数据清洗技术,并联合多领域专家团队,共同打造了全球心血管病研究资源平台。
发布2021年度全球医院心血管研究论文影响力综合排名(前100名)
发布2021年度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综合排名(前100名)
发布2021年度全球医院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疾病、心律失常、肺血管、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病研究论文影响力综合排名(前30名)
(点击图片左右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