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 2022|陶凌教授:手术操作有规范,学术交流无界限


2022年10月9日-16日,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中国结构周 2022)暨第六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学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年会将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武汉同时举办,届时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数十个中心也将共同参与全球直播。大幕将启,中国结构周大会执行主席、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为您介绍大会要点内容。

大会执行主席

陶 凌 教授


01
普及新技术,启迪新思维,让每个人都有所成长

中国结构周自创办以来,凭借着丰富前沿的学术内容,一直为广大临床医师所瞩目。历经六年发展,中国结构周已成长为国际化程度高、专家层次高、参会人员多、传播力量强的精品学术盛会,同时成为国际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活跃的一股力量。今年的中国结构周,在总结既往办会经验的基础上,将继续开拓进取,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办会标准,不断传播最前沿与实用性的技术,努力将结构周的创新理念与结构性心脏病的技术创新相结合。让每个人都能展示自己的奇妙构想,积极参与这场国际盛会,从而实现普及新技术、交流新观念、拓展新视野、启迪新思维。


02
国内外多中心合作传播,让学术交流无界限

创新是医疗发展永恒的主题,面对各种疑难病症患者,临床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包括器械创新、医疗策略创新,还有团队工作的创新,这些创新对于改善病人的死亡率、满足患者需求非常重要。近年来,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正在蓬勃发展,随着左心耳封堵、TAVR、Mitraclip等在内的一系列介入治疗新方法、新器械的应用普及,未来也势必会将心脏病介入治疗推向了更高的“黄金时代”。为此,中国结构周每年在会议内容的设置上,不仅专注前沿学术成果,更关注技术的规范普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掌握最新的技术操作,在中国结构周上转播的手术病例和手术室多数是多中心合作,使得整体的会议质量更高,资源也更丰富。网络会议的形式,可以覆盖更多的地区和人群,让更多临床医师不受时空阻隔,就有机会与国内外的大咖专家同台切磋技艺,及时交流心得体会。


03
依托中国结构周平台,促进西北地区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水平提升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稳健增长,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数量明显增多。西北地区人口众多,有大量结构性心脏病患者。近年来,西京医院已经建立起成熟、高效、多学科联合的瓣膜介入团队,在带动西北地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医疗力量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中国结构周这一平台,从影像的评估、适应证的把握以及操作细节,都能够给予参会医师非常规范化的指导,对于西北地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普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信在更多新技术、新器械以及新理念的加持下,中国结构周一定能越来越好,越走越远,逐步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平台中最靓丽的风景线。

转载自《瓣膜中心》公众号

阅读数: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