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简·轻|9月的收获:主题聚焦,剖析血栓抽吸如何以简驭繁

序言


“大道至简”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为“终极真理”,万事万物循“道”而行,至简才能至臻。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事物的核心,往往简单精炼,所以“至简”也是学道、传道、授业、解惑、得道的最佳方法。

随着疫情后时代云端技术成熟,线上相聚更加简便和普及。为了更加简单、高效、实用地传递知识,美敦力公司推出“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开启了冠脉介入学习的至简之路。

“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设置四大板块:循证、驭器、防患、钻研,囊括PCI操作方方面面;每期聚焦一个主题,进行100分钟云端研讨,助力术者简装上阵、轻装前行,在研习中精进技艺,研讨中切磋成长。

轻松聚,至简学

云端研习,学透冠脉治疗流程

以简驭繁,简化冠脉治疗技艺

100分钟云交流

讲透一个主题

凝萃学术精华

体验百分精彩

------

9月精彩回眸

9月,是丰收的季节,稻谷金黄,果实飘香。
2022年9月,“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六场活动、29位专家相聚线上,共同就一个话题——血栓抽吸,从循证指南到临床实践,从规范操作到心得体会,进行深入研讨,碰撞思维火花,带来了层层深入、鞭辟入里的血栓抽吸知识内涵,极具观看性和教育意义。

2022年9月7日

至简·驭器——城市学院抽吸规范操作研习会

开场致辞

何鹏程 

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

秉要执本:STEMI血栓高负荷处理策略

严治涛

广元市中心医院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思考

朱玉红

阳春市中医院

步步为营:手动抽吸导管规范化操作及常见问题应对

李袁静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冠脉血栓:抽与不抽的困惑?

黄大岗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2年9月20日

至简·循证——聚焦血栓抽吸的急诊应用与新场景

开场致辞

杨永健 

西部战区总医院

步步为营:血栓抽吸导管的运用优势

武力勇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活学活用:急性心梗伴右冠大量血栓一例

王浩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秉要执本:STEMI血栓高负荷处理策略

赖绍斌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活学活用:不同寻常的急诊PCI一例

杜令

重钢总医院

2022年9月21日

至简·循证——抽吸新境界:聚焦血栓抽吸的急诊应用与新场景

大道至简:急诊PCI简化的重要性&调研问卷答疑

郭丽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信而有征:血栓抽吸对急诊PCI治疗策略的影响

郭金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步步为营: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的应用价值和规范化操作

刘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抛砖引玉: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一种再灌注损伤保护方法:概念验证RCT研究

何冀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畅所欲言:抽吸导管的临床应用

张洪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2022年9月22日

至简·驭器——冠脉介入器械规范化操作抽吸专场研习会

开场致辞 

王连生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深思熟虑: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策略的争议与思考

陈鸿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活学活用:前降支支架内大血栓一例

王仁荣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手动抽吸导管规范化操作及常见问题应对

耿海华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活学活用:当扩心遇上心梗一例

崔磊

徐州市中心医院


2022年9月28日

至简·驭器——冠脉介入器械规范化操作抽吸专场研习会

开场致辞

黄瑛 

上海市东方医院

深思熟虑: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策略的争议与思考

张永军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分院

活学活用:冠脉血栓抽吸及病例分享

史鲁东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居海宁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活学活用:PCI病变预处理技巧病例分享

伍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2年9月29日

至简·驭器——城市学院抽吸规范操作研习会

开场致辞

何鹏程 

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

步步为营:手动抽吸导管规范化操作及常见问题与对策

李斌

桂林市人民医院

深思熟虑: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策略的争议与思考

潘朝锌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信而有征: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刘杰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秉要执本:STEMI血栓高负荷处理策略

张景昌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回望:“简”守初心,追精准、求高效

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已经由原来非常繁琐的技术、操作流程和路径,演变为更加简便安全的方式。

“至简·轻”系列9月的六场线上直播会,分别由何鹏程教授、杨永健教授、郭丽君教授、王连生教授、黄瑛教授担任主持人,五位专家在活动开场时,都纷纷表达了对“至简”的理解和诠释。

何鹏程教授表示,化繁为简的题目非常契合对于心梗病人血栓病变处理的策略。在抽吸中尽量把血栓处理干净,开通血流,就有可能在后续的处理中减少支架的使用,做到真正或者更为严谨意义上的无植入的状态,这是血栓抽吸的至简之道。

杨永健教授认为,病人的综合治疗也强调用最少的医疗资源达到最好的医疗效果,这也是值得所有医生共同去追求的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血栓抽吸导管,虽然不是很新颖的内容,但每个人对其的认识都不一样,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探讨、去挖掘。

王连生教授指出,现在做手术比以前安全,药物比以前好,射线比以前少,路径也从股动脉到桡动脉再到远桡动脉,创伤越来越小。手术越来越简便,路径更加清晰规范,介入医生也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轻松。可以说,运用更简便高效的方式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是医生对于至简的追求。

黄瑛教授也认为,不仅冠脉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是由繁至简,外科冠脉杂交手术以及分叉病变的治疗也在尽量选择更简单的方案,主要都是为了达到更高效、更精准的目的,以便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预后。

郭丽君教授在同样赞赏和诠释“至简”主题的同时,介绍了急诊PCI中血栓抽吸调研结果。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临床中60%的医生在急诊PCI中使用血栓抽吸的比例为10-20%,仅8%医生使用血栓抽吸的比例>70%,半数以上的医生(65%)仅在高血栓符合的情况下使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25%的医生会在STEMI-PCI中使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在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过程中,45%的医生遇到过抽不出栓塞的情况,25%的医生遇到过并发症,而23%的医生收到了指南推荐等级降低的影响。而急诊处理技巧、规范化血栓抽吸操作、并发症及其预防和血栓抽吸专家共识是临床医生关于血栓抽吸导管最为关注的问题。

更精简、更高效、更安全和更好的预后,是所有医生上下求索、朝夕不倦的追求和“初心”,化繁为简的诊疗之道也恰恰契合了这条“至简之道”。“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正是以“至简”为主题,为所有心血管病医生搭建一条冠脉介入的“至简之道”。

仪式感,让简约更有温度

仪式,总会让事情和内容变得更加重要,更加流光溢彩。“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场场不缺席的仪式感,也让线上专家更有参与感,在举起的右手中,共同点亮“至简之路”,见证一场场充满智慧活动的开始和进行。

言简义丰,洞察血栓抽吸的“简约主义”

精雕:术前如何准确判断病变及血栓负荷,决定是否抽吸?

细刻:血栓抽吸如何提交效率,减少并发症?

畅谈:血栓抽吸导管还有哪些应用场景? 

带着这些问题,“至简·轻”系列9月的六场线上直播会循简而行,线上专家畅谈言欢,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带领大家共同走进血栓抽吸的“至简之道”。

严治涛教授强调,冠脉内手动血栓抽吸可以抽吸出血栓,快速开通病变血管,使心肌得到血液滋养,以免心肌进一步坏死,抽吸出斑块物质,清除炎性物质,减轻微栓塞,改善组织水平代谢。多取出、少放入是基本原则,不要在急诊PCI太过追求完美,对后续血栓管理的考虑,应该强化抗栓抗凝治疗的策略,不考虑支架植入和药球。

李袁静教授表示规范化操作是减少并发症的最关键原因。李袁静教授从术前、术中、术后讲解了手动抽吸导管规范化操作流程和要点,并提出“四心”原则,即抽吸导管术前准备要“细心”,术中推动要“耐心”,术中抽吸要“恒心”,术后撤出要“小心”,李袁静教授表示,只要做到这“四心”,注意到整个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操作起来就会相对安全。

朱玉红教授介绍了一例急性下壁、右心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例,患者院前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紧急冠脉造影显示右冠近段瘤样扩张,近段100%闭塞,球囊扩张后可见大量血栓,予Export AP血栓抽吸导管进行抽吸,抽吸出大量血栓,随后进行反复球囊扩张、血栓抽吸、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尿激酶原,效果显著。

黄大岗教授介绍了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病例,入院后造影提示右冠中段可见血栓影,血栓负荷较重,球囊预扩张后血管仍不显影,使用Export AP抽吸导管抽吸后RCA中段血栓消失,可见远段血栓存在重度狭窄,顺利植入支架并行后扩张。并提到,急诊时最担心开口病变血栓掉入分支,尤其是前降支开口血栓和回旋支开口血栓,所以抽吸的时候要格外小心翼翼,切忌粗暴操作。

武力勇教授表示,现在急诊PCI越做越多,尤其基层医院已经逐渐开展起来,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血栓抽吸能够提高支架植入成功率,改善ST段回落,减少远端栓塞和无复流,所以对于血栓高负荷的病人,血栓抽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因为如果血栓抽不出来,就没有办法恢复远端TIMI血流三级,抽完后要不血流恢复三级,要不抽出血液达到200ml,不要轻易放支架。

王浩教授分享了一例右冠急性闭塞合并大量血栓的病例,并指出,急性心梗遇到血栓高负荷是大概率事件,掌握血栓抽吸的流程和细节,尤其减少医源性的血栓扩散,避免造成非梗死血管的栓塞及体循环栓塞。利用抽吸导管的中心腔,除了能抽吸血栓,也可以进行类似微导管作用,例如造影证实远端管腔的真假鉴别血流未能回复的原因、通过管腔进行冠脉内的药物注射、交换钢丝等。

赖绍斌教授指出,血栓的病理特点为质地松软、负荷量大、易碎、与血管壁的附著不牢固,移动性大等,远端栓塞、慢血流、无复流是影响PCI效果的突出问题。当IRA粗大,完全阻塞或血管内存在较大血栓负荷时,血栓抽吸导管的效果显著,可以改善预后,但在血栓抽吸导管选择时,要选择高效安全清除血栓的器械,并且在在急诊PCI中不要过于“恋战”,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杜令教授也认为,急诊PCI遇上高血栓负荷,可选择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溶栓等措施,可考虑“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延迟PCI也是一种优化策略。同时带来了一例不同寻常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例,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急诊造影显示前降支近中段闭塞伴血栓,导丝通过闭塞段并行预扩张后使用Export抽吸导管于前降支反复抽吸,抽吸出大量条状血栓,通过刺破球囊经球囊在前降支内予以腺苷、尿激酶,植入支架后行OCT检查确认支架位置及膨胀情况后完成手术。

郭金成教授强调,应当首先明确血栓抽吸的定位是恢复冠脉血流的有力工具,既往有三大临床试验明确了血栓抽吸相较于单纯球囊扩张对于PCI术后结果的影响,如支架植入率、支架植入数目以及ST段的恢复等,血栓抽吸的优势之一在于抽吸后可直接植入支架,同时,抽吸后可OCT明确ACS发病机制,进而指导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美敦力Export Advance™抽吸导管具有非常优越的输送性与抗折性,拥有较大的抽吸内腔,以及1.5毫米短斜切头端,同时还有经过优化的尾翼设计,大大提高了抽吸效率,能够带来良好的临床体验。

刘健教授表示,虽然血栓抽吸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应用中受到临床研究结果的限制,导致指南降低了推荐级别,但仔细分析临床研究的数据,提示高血栓负荷的病例仍然获益。所以,针对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规范的血栓抽吸技术,耐心细致反复抽吸,可以带来积极的临床获益。Export Advance™抽吸导管基于大管腔内径,较大接触面积的导管头端;良好的输送性方便更换负压注射器等特点,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手段。

何冀芳教授强调再灌注损伤一直是STEMI患者的治疗禁区,技术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何冀芳教授介绍了一项原创的关于STEMI急诊介入治疗中新型再灌注损伤保护方法的概念验证RCT研究——“容量控制再灌注”方法(Volume Controlled Reperfusion),综合了目前“优化后适应”和“渐灌注”的概念,采用“乒乓”双入路的方式,主动全程阻断前向血流的同时,经抽吸导管远端定量灌注,血液动力学和血流稳定后根据靶病变情况常规治疗。这一研究中,VCR方法在术中、术后30天操作顺利,临床过程安全,但这一研究病例数少,可信度还需大样本支持,后续研究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临床研究孵化项目重大项目支持。

张洪亮教授说道,血栓抽吸临床上确实存在很多差异,降低血栓抽吸导管带来的并发症,重点在于规范化的操作,一定是在病变的近端就开始进行负压抽吸,通过闭塞病变的时候,不要过远推送抽吸导管,以免将血栓推到冠脉远端,操作过程一定要小心仔细。并提到,有EROSION研究证实,针对冠脉侵蚀性斑块,可不植入支架,利用抗栓治疗示预后情况再决定支架植入。

陈鸿武教授在专题讲座中回顾了关于血栓抽吸较为重要的两大重要临床试验,即TAPAS研究和TOTAL研究,并指出,即使TOTAL试验结果为中性,但仍可以看到血栓抽吸的获益,TOTAL试验再次确认了手动血栓抽吸术能够带来术中操作的获益(如:更好的支架定位、更精确的支架尺寸的选择等),直接支架在血栓抽吸组比率更高(38.3% vs.. 21.3%; p<0.001),该结果与TASTE试验一致。

王仁荣教授表示,血栓抽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分享了一例术后一个月前降支支架内出现大血栓并使用抽吸导管行手动抽吸术的病例,急诊造影显示LAD支架内闭塞为罪犯病变,考虑患者术后一个月出现支架内闭塞,为血栓性病变的可能性大,使用美敦力抽吸导管抽吸,注射器无回血,回撤抽吸导管后发现巨大血栓嵌顿在导管口。因患者近期消化道出血,尽量避免支架植入,予以PTCA,管腔扩张尚可,单抗替格瑞洛,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对于这样的病人来说,血栓抽吸是非常有效的处理措施。

耿海华教授指出,抽吸导管应在到达血栓近端后由近及远开始抽吸,若将抽吸导管先送至血栓内或远端(即由远及近)开始抽吸,可能会增加远端栓塞风险,不同抽吸导管由于头端设计不同,负压产生的压力点位置不同,开始血抽吸的位置也有差异。

崔磊教授介绍了一例扩心病合并心梗的病例,患者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造影提示前降支近中段完全闭塞,可见血栓影,首次抽吸后行球囊预扩张,但是前降支未能恢复前向血流,再次血栓抽吸后行OCT检查明确病变情况,成功行PCI术。并表示,对于扩心病合并心梗的病人,尤其是高血栓、高风险的病人,血栓抽吸值得考虑和推荐。

张永军教授表示,TAPAS研究和TOTAL研究提示手动血栓抽吸能够改善术后冠脉血流与心肌灌注,TAPAS研究中,与常规PCI组相比,血栓抽吸组MBG 0/1的患者显著减少35%,MBG 3的患者增加42%,TOTAL研究中,与常规PCI组相比,血栓抽吸组不完全ST段回落(<70%)比例较低 (27% vs. 30.3%, p< 0.0001),血栓抽吸组远端栓塞发生率较低 (1.6% v5. 3:0%, p<0.001)。在血栓抽吸的远期获益方面,TAPAS试验一年随访显示,血栓抽吸组全因死亡率下降38%(p=0.040)。

史鲁东教授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中关于血栓抽吸的推荐意见分享了三例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处理急性闭塞性血栓病变的病例。史鲁东教授指出,临床实践中STEMI高血栓负荷的抽吸策略应为不常规进行血栓抽吸,造影提示有明确血栓,应积极进行血栓抽吸,造影未发现血栓证据者,可先用球囊通过闭塞病变,阻力大者使用球囊扩张,阻力小者使用快速回撤球囊造影/冒烟,观察远段情况,未显示明显血栓者球囊扩张,可见大量血栓者改为血栓抽吸策略。

居海宁教授解读了目前的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并表示,血栓负荷状态均应予以血栓柚吸,对于高血栓负荷病变,即使导丝通过后血流恢复TIMI3级,也建议在球囊预扩张之前进行血栓抽吸,以尽量减少无复流与远端栓塞的发生。

伍锋教授在分享OCI病变预处理技巧的同时介绍了一例使用准分子激光和抽吸导管交替来处理高负荷血栓的成功病例。伍锋教授指出,球囊及导管通过困难的病变、支架内狭窄及闭塞病变、桥血管病变均为准分子激光冠脉内应用的适应症。

李斌教授提出,插入抽吸导管后若出现动脉压力曲线低平,在6F的导引导管内插入6F抽吸导管,可能会观察到低平的压力曲线,并无特殊意义。若推送抽吸导管时遇到阻力,无法到达指定位置,可以应用小球囊 (一般推荐直径2mm) 进行预扩张,然后再尝试推送抽吸导管,也可增加指引导管支撑力(如深插指引导管或更换支撑力更强的指引1导管),或是采用双导丝支撑,或是换用输送性更好的抽吸导管。Export Advance™抽吸导管具有40cm亲水涂层,超长亲水涂层可减少抽吸导管输送过程中阻力,该导管具有长达9cm导丝交换腔提高抽吸导管跟踪性,可避免回撤时指引导丝打折或缠绕,还可避免导丝交换腔口部撕裂。同时,1.5mm前向短斜切头端的设计使得抽吸口距离血栓更近,抽吸效率更高增强了血栓抓取能力。

潘朝锌教授建议,血栓抽吸前要先用导丝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血流动力学能够稳定下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建议不再去抽吸,第二种情况是如果扩张情况不太好,使用IVUS等影像进一步检查再考虑下一步操作,抽吸也是其中的一种办法,但这种办法是要在强生命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来降低风险。

刘杰教授表示,血栓一直是急性病变中需要处理的一个永久性的问题,STEMI患者直接PCI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但对于血栓负荷较重、TIMI血流0~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支架血栓以及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仍可考虑使用。

张景昌教授表示,一个器械或者一项治疗方案的IDEA肯定来源于临床,无论随后的循证医学证据如何,这项器械或方案都有其合适的适应症以及治疗场景。所以对于血栓负荷重的患者,血栓抽吸可以及时改善血流,而抽吸后结合影像学可以更加明确ACS发病机制。


简约之美,演绎精彩从容

技术发展让简约更不凡、更精彩。

冠脉血栓一直是心血管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有了抽吸导管后,用抽吸的方式把冠脉内血栓完美地脱离冠脉整个循环系统,把繁杂的血栓从大变小、从小变无,让后续操作更加简洁从容,让整个支架植入效果由繁至简,正是血栓抽吸的“至简之道”。
六场活动,从循证医学证据到指南推荐,从理论到实战,从抽吸导管的规范化使用再到心肌梗死诊疗的思考,话里行间的智慧碰撞,让所有参会者对血栓抽吸整个路径图和细微细节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相信一定会为之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期待开拓出更加广泛的科研思路,让更多病人获益。

医海无涯,学无止境。在浩瀚的医海中,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提炼学术精华,简化学习方法,走上了一条学术和学习方法的至简之路。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计划每季度8-10场主题活动,期待后续更多关于至简话题的精彩讨论。

阅读数: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