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吸新境界|张新金:抽吸导管行冠脉内给药治疗无复流及慢血流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水平”

“恢复冠脉血流的有力辅助工具”

如何在明确血栓抽吸定位基础之上,进一步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

交流临床疑惑,分享学术新见。“抽吸新境界”系列课程正式上线!将邀请国内有着丰富临床诊疗经验的专家,结合理论与实践,畅谈血栓抽吸导管应用新理念,探索新场景。

第三期嘉宾,特邀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张新金教授分享有关抽吸导管行冠脉内给药治疗无复流及慢血流的策略与方法。

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机制


微循环是发生无复流、慢血流最主要的环节。微循环内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发生梗阻后形成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无复流、慢血流。中大动脉等肉眼可见的动脉在冠脉造影中可直接观察到,可以使用各类器械处理;但微小动脉无法通过器械的方式进行处理,通常只能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解决。

微血管是冠脉循环阻力最大之处。中大血管除存在严重狭窄外,正常情况下不会给冠脉血流造成很大阻力,冠脉循环的阻力主要源于直径300μm或100μm以下的血管。冠脉、心肌得到有效灌注必须要求有血流良好,通常在冠脉造影时会使用TIMI血流分级描述冠脉内血流状态,如上图(A)所示,若为0级或1级血流,说明血管存在造影下肉眼可见的问题,心肌无法得到有效灌注。如图(B)所示,若为2级血流,血流偏慢,心肌同样无法得到有效灌注。如图(C)所示,若为3级血流,则说明心肌灌注较好,但部分情况下3级血流仍可能存在微循环障碍,需校正TIMI血流分数才能鉴别。存在微循环障碍时,即使为3级血流也难以得到良好灌注,只有达到图(D)所示,才为灌注良好状态。

急性心梗再灌注中,微血管功能障碍涵盖多重因素,包括急性冠脉闭塞,血小板、纤维蛋白微血栓的形成,炎症反应,以及冠脉痉挛等,同时还有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功能障碍等多种机制相互影响。

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结构性因素、功能性因素以及血管外受压。结构性因素中最常见为管腔阻塞,如预扩张后造成内膜片、血管壁塌陷,血流因血栓位置改变被阻挡;此外,微循环栓塞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功能性因素则包括内皮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血管外受压主要为血肿。

若发生远端栓塞,如何进行处理?


远段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受损、个体易感性是冠脉微血管阻塞的发生机制,其中远段栓塞最为主要

若为血栓导致远端栓塞,可进行抽吸、给药,或二者结合。若为粥样斑块,如不稳定斑块扩张后的泡沫细胞、坏死组织造成微循环栓塞,则较难处理。若为空气栓塞,关键在于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进行抽吸,让患者咳嗽,血液灌注及给药。总而言之,最有效方法为:扩张微循环,使微栓子离开,清除栓塞。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包括扩血管药物(硝酸甘油、硝普钠、尼可地尔、前列地尔、腺苷等)、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双嘧达莫、前列腺素类等)、溶栓药物(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以及其他药物(他汀、ACEl、B受体阻滞剂等)。在进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有效性。若为预防慢血流,建议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如尼可地尔;治疗时可使用硝普钠、腺苷等短效药物。

在发生慢血流、无复流时,若经外周血管给药,药物抵达微循环时间较长,收效甚微。而经指引导管给药,虽能直达心脏,但仅在2级血流及以上时发挥部分作用,若为0级或1级血流,血流难以到达微循环障碍部位,经指引导管给药同样难以起效。

基于上述情况,为保证药物有效性,便可选择经抽吸导管给药

抽吸导管行冠脉内给药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常用的冠脉内给药器械包括:抽吸导管、微导管、刺破球囊、双腔微导管、靶向灌注导管。抽吸导管有诸多优势,其管腔较大,有导丝腔、抽吸腔,当发现冠脉内有血栓时可进行抽吸,抽吸时若发生慢血流则可进行给药;兼顾抽吸血栓及冠脉内给药两大功能。

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经抽吸导管给药,需明确冠脉内给药指征,明确各类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根据各种药物特点进行选择;沿工作导丝送入抽吸导管至病变处,确保抽吸导管腔内无气体,分次缓慢给药;需要注意维持好全身血压,紧急时可指引导管悬空在主动脉内给予小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若给药前血压偏低,可予升压药物升压,同时注意血压、心电图变化;若条件允许建议结合血栓抽吸术后进行给药。给药后血压突然下降通常表示微循环己开通(特别是给予硝普钠时);建议局部给造影剂观察血流情况,不要反复指引导管造影。

无复流、慢血流的预防十分重要,具体措施包括药物、器械及手术操作、时机三方面。药物方面,可以考虑充分抗血小板和抗凝、他汀、尼可地尔、前列地尔等的使用。扩张前冠脉内预给予硝普钠可能有效,优化手术时的血压水平。在器械和手术操作时,可进行血栓抽吸后再评估后续介入策略。在干预时机方面,应尽早或选择适当时机干预。

Export Family 血栓抽吸导管的产品特性及优势


引起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因素包括:结构性(血管阻塞)、功能性(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受压。发生无复流及慢血流主要源于微循环阻塞,即时有效的处理方式是扩张微循环,清除微栓塞。通常经评估后可选择血栓抽吸结合冠脉内局部给药的策略。Export Family血栓抽吸导管具有优异的输送性、抗折性与抽吸效率。Full-Wall全程可变编织设计,在提升支撑力的同时兼顾柔顺性;增大的抽吸内腔,前向短斜切头端,大大提升抽吸效率,适用于血栓抽吸及冠脉内给药治疗策略。

专家面对面

严道医声网:请您简要概括一下,在哪些情况下会选择冠脉内给药策略?

张新金教授:当发生无复流、慢血流时就应考虑冠脉内给药。以及在一开始就没有血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抽吸导管远端造影,明确是微循环还是近端斑块的问题;即使不属于无复流、慢血流,也可以进行冠脉内给药。另外,经抽吸导管局部予以溶栓药物进行冠脉内溶栓也是很好的选择。

严道医声网:由于部分术者未使用过抽吸导管进行冠脉内给药,请您简要分享一下利用抽吸导管进行冠脉内给药的操作步骤。

张新金教授:经抽吸导管冠脉内给药与平时抽吸步骤总体相似,仅有细微差别。若在抽吸后给药,需注意抽吸导管内一定不能有血栓;若仅用于给药,那么过程基本相同,包括激活亲水涂层、冲洗内腔、排气等。抽吸导管推至冠脉内,到达需给药位置,即血流终止部位近端,进行药物推注即可。切记一定不能将血栓和空气注射进冠脉内造成风险。

严道医声网:基于您的临床使用经验,您认为不同器械行冠脉内给药分别有何优缺点?

张新金教授:目前,冠脉内给药的器械主要有指引导管、刺破球囊、微导管、抽吸导管等。临床中,通常在发生无复流、慢血流后通过指引导管药物,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1级、0级血流的冠脉作用甚微。只有在发生无复流、慢血流时如果其他器械尚未到位,又发生了心脏骤停,此时通过指引导管予以50微克肾上腺素可使心脏复跳。

刺破球囊给药有一定效果,但其管腔比较小且不易操作。此外,在植入支架后,刺破球囊在回拉时易刮蹭支架,甚至球囊皮会形成新的栓塞物;刺破球囊给药目前也无对应适应证,考虑到其可能引发风险,因此在无特殊情况下,不建议用刺破球囊给药。

微导管给药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是单腔微导管给药,需要撤出导丝再给药,因此微导管只能退不能进;而双腔微导管与抽吸导管类似,可以前进与后退,所以经双腔微导管给药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双腔微导管在急诊时可能难以满足血栓抽吸的需求。

综合而言,使用抽吸导管给药是较理想的方式。兼顾抽吸和给药两种功能,保留了原导丝,可以前进与后退。

专家简介

张新金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培训基地负责人及导师,云南省中青年CTO俱乐部主席,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脏介入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云南省医师协会胸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分会常委,云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200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学位。作为心血管病中心冠心病和结构性心脏病负责人,主要从事冠心病及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治,擅长各种复杂冠心病、瓣膜病及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省级以上基金4项。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

扫码进入抽吸新境界课程专栏 

扫码进入一脉同行课程专栏

阅读数: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