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随着对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本认为“ 无关紧要” 的PFO,也可引起各种各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冠脉正常的心肌梗死及神经减压病等。尤其是不明原因脑卒中,其不仅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身体痛苦和精神折磨,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与压力。

PFO相关综合征的提出源于对反常栓塞的认识和证实。早在188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就提出反常栓塞的概念,之后不断被尸检证实。1985年Nellessen等在世界上首次用心脏超声证实了PFO处有骑跨血栓,特别是1994年Brogno不仅在PFO处发现骑跨血栓,并且在左、右心房内检测到血凝块。PFO有“ 脑的后门” 之称,甚至有人提出“ 洞在心,病在脑” 的理论。

虽然在PFO处发现骑跨血栓为PFO-反常栓塞提供了直接证据,但临床上找到血栓的概率很低,PFO-反常栓塞的理论多为推测性。近20年来,多个临床观察证明封堵PFO降低脑血管事件,但2012~2013年发布的CLOSURE I RESPECTPC三个随机对照研究并未显示在预防不明原因脑卒中方面封堵PFO优于药物治疗。 PFO究竟是不明原因脑卒中的“ 无辜旁观者” 还是“ 参与者” 一时成为争论的焦点。尽管进一步分析表明,预防脑卒中复发概率与器械有关,应用Amplatzer PFO封堵器预防脑卒中复发优于药物,但部分学者仍持一定怀疑态度。

我国是人口大国,按1/4的发病率计算,我国过亿人群有PFO,因此正确认识PFO-反常栓塞的关系尤为重要。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对PFO的研究者极少,部分医师对其认识仍停留在数十年前的水平,认为PFO无临床意义;而部分医师又矫枉过正,见PFO就“ 堵” ,存在“ PFO滥堵” 的现象。各级医师应提高认识,心内科医师能和神经内科、影像科、超声科医师可相互协作,创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研究和医疗服务模式,筛查出真正需要治疗的高危PFO患者,并为其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此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造福PFO患者。

我国虽然对PFO的认识与世界差距较大,但亦不乏探索者。2001年西京医院张玉顺、贾国良教授首先在国内介绍了PFO与反常栓塞的研究进展,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广义、广东省人民医院黄奕高教授等开展了封堵PFO防治反常栓塞的研究,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单位对心脏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学造影的研究,规范了我国PFO右向左分流的诊断标准。2012年10月美国TCT会议公布了RESPECT研究结果,同期在西安召开的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此后,在西安连续召开了三届“ 心脏与卒中” 论坛,心内科、神经内科、影像诊断科医师相互交流PFO-反常栓塞的进展、争议及防治经验等。并于2015年形成了《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这一共识。

为使我国广大从事心脑血管病临床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系统地学习与掌握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组织国内部分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内科及影像诊断学专家,编写了《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一书。本书共分五篇四十七章,内容涵盖了PFO的解剖、病理生理、PFO与反常栓塞的证据和争议、PFO与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冠脉正常的心肌梗死及神经减压病等相关综合征的现代观点和PFO的处理策略、介入治疗等。本书的最后部分对有关PFO的随机对照研究和最新相关指南进行了解读,并精选了部分介入治疗病例,便于加强对PFO及其相关综合征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撰写过程时达1年之久,期间虽有许多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老前辈、同道的热情支持、鼓励和帮助,但我们还是怀有忐忑不安的心情,原因在于对PFO-反常栓塞的争议。今年国外由Zahim Amin教授等主编的世界第一部有关PFO反常栓塞专著《Patent Foramen Ovale》的出版,激发了我们的热情。更巧合的是,在本书完稿之际,正值美国2015年TCT会议召开之时, RESPECT研究的远期5年随访结果公布,得出了预防复发性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应用Amplatzer PFO封堵器封堵PFO优于药物治疗的最终结论。

由于本书编写时间仓促,加上我们的学识有限和经验不足,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同行不吝赐教。

愿《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一书能成为广大从事心血管、脑血管、周围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等临床防治工作医务人员的实用参考书。

编者

2015年10月